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十一年,王剪、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剪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剪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诗句及译文
1.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 注释:秦国实行大规模的搜索和驱逐外国客人的行动,李斯上奏劝说,最终停止了这一政策。
- 赏析:此句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状态以及李斯作为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行动力。
2.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 注释:李斯向秦昭王建议,先用韩国来恐吓其他各国,然后派李斯前往韩国进行交涉。
- 赏析:这里体现了李斯的远见卓识,他能够预见到通过控制一个国家来震慑其他国家的战略价值。
3. 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 注释:韩国国王对此事感到忧虑;韩王和韩非商议减弱秦国的策略。
- 赏析:这两句揭示了韩王和韩非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秦国可能的威胁感到恐惧,展现了战国时期国家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4.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 注释: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向秦昭王进言:“以您的国土辽阔,各诸侯国如同县邑中的小国君,臣子我恐怕诸侯国会合纵连横,出奇制胜而我们措手不及。这正是智伯、夫差、湣王等人的失败原因。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贿赂那些有权势的大臣,扰乱他们的计策。只要花费三十万金,那么所有诸侯都可以被消灭。”
- 赏析:这段话显示了尉缭对国际关系的深刻见解和对秦国潜在威胁的认识,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秦国统治阶层的影响力。
5. 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 注释:秦昭王采纳了尉缭的计划,对他极为尊敬。他的服装饮食与尉缭相同。
- 赏析:这说明秦昭王重视尉缭的建议,愿意听取不同意见并予以尊重。
6.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
- 注释:尉缭分析道:“秦王的为人,蜂准高耸,眼睛长而有神,胸阔似鸷鸟,声音如豺狼。他缺乏仁爱之心,却像虎狼一样残忍。虽然他地位尊贵,但是容易凌驾别人之上。一旦得志,便轻视他人。即使我是个平民百姓,但他仍然常常看不起我。如果秦王真的能统治天下,那么所有的国家都将被他征服。因此,我不能与他长久地交往。”说完就离开了秦国。
- 赏析:尉缭的评价揭示了秦王性格中的缺点,同时指出了他的野心和潜在的危险。他的离去表明了对这种危险的担忧。
7. 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 注释:当秦王意识到尉缭的离去后,坚决留住了他,任命他为秦国的尉。李斯随后得以重用,并运用了尉缭的一些策略。
- 赏析:这表明了秦国在处理外交关系和国内政治上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