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诗句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译文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初,陈涉等人在鄱阳湖的草泽之中发动起义。到了九月,会稽郡的郡守向项梁建议说:“江州和江西地区都爆发了起义,这也是上天灭亡秦朝的大好时机。我听说如果能够首先制服敌人,那么在后来就会被敌人所控制。我想派军队,请您和桓楚将军一起领兵。”当时桓楚已经逃亡在泽中。项梁回答道:“桓楚已经逃亡,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只有我知道他在哪里。”项梁于是出去,告诫项籍持剑在外等待。项梁重新回到室内,与郡守坐下,说:“请召集项籍,让他接受任务召见桓楚。”郡守答应了。项梁叫来项籍,让项籍去召唤桓楚。不一会儿,项梁示意项籍,说道:“可以出发了!”于是项籍拔剑杀了郡守。项梁手持郡守的人头,佩戴着郡守的印绶。府中的官员都大惊失色,混乱不堪,被项籍击杀的有数十人。全府上下的人都吓得不敢动,没有人敢站起来。项梁就召来以前的老朋友豪吏,向他们解释现在要发起大事的原因,然后集合吴中的士兵。派人收回下属各县的精兵八千人。项梁安排吴中的豪杰担任校尉、候、司马。有一个士兵不能使用,自己对项梁说:“之前我的某次出使没有办好,因此不被任用,这是我无法胜任的原因。”众人都跪伏在地上。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的郡守,项籍作为副将,率军巡视下属各县。

赏析

这首诗是《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中的一部分,描述了项梁和陈涉起义的历史事件。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决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于命运的思考。

  1. 政治环境: 秦朝末年的战乱和政治腐败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涉等人的起义代表了底层民众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和反抗精神。

  2. 军事指挥: 项梁和项籍作为起义军的领导者,他们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对于起义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他们的行动,展示了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军事技能,还需要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

  3. 社会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对于未来的期望。通过描述陈涉等人的行动,展示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4. 人物塑造: 通过对话的形式,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这种手法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历史人物的特点和故事。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话的处理,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历史的新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