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星出百二十日而逆西行,西行百二十日反东行。见三百三十日而入,入三十日复出东方。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故在营室。

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杀。杀失者,罚出太白。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国。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东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当出不出,当入不入,是谓失舍,不有破军,必有国君之篡。

其纪上元,以摄提格之岁,与营室晨出东方,至角而入;与营室夕出西方,至角而入;与角晨出,入毕;与角夕出,入毕;与毕晨出,入箕;与毕夕出,入箕;与箕晨出,入柳;与箕夕出,入柳;与柳晨出,入营室;与柳夕出,入营室。凡出入东西各五,为八岁,二百二十日,复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大率,岁一周天。其始出东方,行迟,率日半度,一百二十日,必逆行一二舍;上极而反,东行,行日一度半,一百二十日入。其庳,近日,曰明星,柔;高,远日,曰大嚣,刚。其始出西,行疾,率日一度半,百二十日;上极而行迟,日半度,百二十日,旦入,必逆行一二舍而入。其庳,近日,曰大白,柔;高,远日,曰大相,刚。出以辰、戌,入以丑、未。

诗句:
史记 · 八书 · 天官书

译文:
填星(太白金星)出现百二十天然后逆西行,西行百二十天后又东行。出现三百三十天然后入,入后三十天再次复出东方。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所以位于营室宿。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杀。杀失者,罚出太白。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国。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东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当出不出,当入不入,是谓失舍,不有破军,必有国君之篡。

注释:

  1. 太白金星(填星):中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因其明亮如白色而被称为“太白”,也称为“填星”。
  2. 太岁:古代中国用十二地支记年的一种方法。每年对应一个地支,称为“太岁”。
  3. 镇星(辰星):古代天文学中指一颗固定不动的恒星。
  4. 营室宿: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天空最明亮的星区之一。
  5. 察日行以处位太白: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太白星的位置和运动。
  6. 西方,秋,日庚、辛,主杀:在西方秋季时,日食现象中,如果看到庚星或辛星,代表主杀。
  7. 杀失者,罚出太白:如果日食发生且主杀之星消失,则表示惩罚将由太白金星发出。
  8. 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太白金星从出现到进入某个区域需要经过十八个舍宿,大约二百四十天的行程。
  9. 入东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太白金星进入东方后,会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十一个舍宿后,再前行一百三十天。
  10. 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如果太白金星进入西方,它也会暂时隐藏起来,经过三个舍宿后,再前行十六天并出来。
  11. 当出不出,当入不入,是谓失舍:如果太白金星应该离开但未离开,或者应该进入却未进入,这种情况称为失舍。
  12. 不有破军,必有国君之篡:如果出现这种失误,将导致战争的失败或国家权力的篡夺。

赏析:
《天官书》是《史记》中的一部分,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占星术的知识。《天官书》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宇宙星辰的观测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天文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深刻联系。太白金星的运行规律及其与其他星象的关系,揭示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试图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来预测和控制人类事务的智慧。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高度重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日常生活和治国理政的尝试。此外,诗中提到的各种星宿和天象的变化,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