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逸,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 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译文:箕子是商纣的亲属。纣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叹息道:“他一定会用玉杯来盛酒;有了酒杯,必然会想到远方稀奇古怪的物品用来享用它了。车马和房屋等奢侈的生活从这一刻开始,不可挽回了。” 箕子进谏,但纣没有听进去。有人说:“你可以选择离开。” 箕子说:“作为臣子进谏而不听就离开,这是张扬君王的恶行并为自己辩解于民众,我不忍心这样做。” 因此他剃去头发假装疯狂做了奴隶。后来隐居下来弹琴以表达自己的悲哀,因此传唱着“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纣帝的亲属。看到箕子进谏不听而被当作奴隶,就说:“君王有了过错却不用生命去抗争,那么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当面向纣王直言劝谏。纣王生气地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洞,真的存在吗?”于是杀死了王子比干,剖开他的心脏来看。 微子说:“父子之间有骨肉之情,臣与君主之间应该根据道义来联系。如果父亲有了过错,儿子连续多次劝谏不听,就应该随着时间一起呼喊;如果是臣下多次劝谏,那么他的道义就可以离开了。” 于是太师、少师劝说微子离开,于是他就出发了。 周武王讨伐商纣攻克了殷国,微子拿着祭祀用的器皿来到军队的大门处,披着肉袒戴着手铐,左手牵着羊,右手拿着茅草,跪着前进以向周武王报告。于是周武王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的地位。

注释: 箕子:商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同父异母兄长。 微子:商朝帝乙之子,帝纣的庶兄,商朝末期的重要人物。 《洪范》九畴(指尧舜制定的治国纲要),包括天官、地辟、春律、夏苗、秋揫、冬权六种政治措施及水火金木土五气应天之占。 《史记·三十世家·宋微子世家》中讲述了周武王伐纣后,微子持祭器出迎的故事,体现了微子的忠诚与明智。 《史记·三十世家·宋微子世家》反映了周代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其中涉及了微子、箕子、比干等人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臣下对君主的谏议被视为一种义务。然而,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却敢于面对君主的错误提出批评,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 《史记·三十世家·宋微子世家》不仅是一篇关于宋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司马迁对于人性、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微子的忠贞不渝、箕子的直言进谏以及比干的勇敢直谏,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箕子认为,天子如果英明、谦恭、通达、能深谋远虑、政务清明,那么国家就会安定繁荣。 而如果君主急躁、糊涂、狂妄、贪图享乐,国家就会动乱。

赏析:
箕子者,纣亲戚也。箕子在看到纣的奢侈生活和残暴统治时,深感忧虑,因此多次劝谏纣王。然而,纣王并不听取他的劝告,反而对他的劝谏产生了反感。箕子深知自己再也无法改变纣王的心意,于是决定离开。然而,他的行为却被纣王看在眼里,最终导致了箕子的悲剧命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一时的贪欲而失去理智。
微子者,商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微子在商朝灭亡后,选择离开首都,前往其他国家寻求庇护。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忠诚和勇气,更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表现。微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商朝末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比干在看到纣王的暴行后,选择了以死抗争。然而他的死亡并没有唤醒纣王的良知,反而让他更加残暴。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有时候坚持正义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正义的道路。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了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