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七年,宋地茀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诗句】
襄公七年,宋地茀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
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译文】
第七年,宋国的茀星像下雨一样坠落下来,和雨一同落下。第六年的六月,彗星退行后坠落。这是由于风势太急。
第八年,齐桓公去世,宋国想要订立盟约。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在鹿地举行盟会,请求楚国让诸侯前来朝见,楚国答应了他的请求。公子目夷劝说道:“小国家争着订立盟约,这将会是国家的祸患。”但是宋襄公没有听从。秋季,各诸侯国在盂地聚集起来,共同参加宋襄公举行的盟会。目夷说:“恐怕这场祸害就在现在吧?国君想得太过分了,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呢!”于是楚国抓住了宋襄公来进攻宋国。冬季,在亳地会见,解除了对宋襄公的误会。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到来呢。”第三年的夏季,宋国攻打郑国。子鱼说:“祸患已经到了。”秋季,楚国因为救援郑国而攻击宋国。宋襄公将要迎战楚军,子鱼劝阻说:“上天已经很久抛弃商朝了,不能作战。”冬季,十一月,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泓水交战。楚国军队没有过河,目夷说:“他们的人多我们的少,等他们渡过河来之后再发起攻击。”但是宋襄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等到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河并且摆开阵势了,目夷又说:“可以发起攻击了。”但是宋襄公仍然说:“等到楚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后再发起攻击。”双方摆好阵势以后,宋军发起攻势,宋国军队被打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内的人都怨恨宋襄公。宋襄公道:“君子从不困厄别人在险要的地方,从不鼓动没有摆成战阵的人。”子鱼说:“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胜利,何必总是这样说呢!如果一定要按照您说的去做的话,那就只能做别人的奴隶了,为什么还要去打仗呢?”
【注释】
- 茀星:彗星。
-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的君主,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
- 楚成王:春秋时楚国的君主,名熊通(一说熊审),是楚国的建立者之一。
- 鹿上: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
- 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名兹父,是宋文公的儿子。
- 目夷:即公子目夷,宋襄公的亲族成员。
- 阸:指狭窄险要的地方。
- 子鱼:即宋成公之子公子成,也是宋襄公的亲族成员。
- 泓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 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亳州。
- 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名熊审,是楚国的建立者之一。
- 孟: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 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名兹父,是宋文公的儿子。
- 目夷:即公子目夷,宋襄公的亲族成员。
- 成列:指整齐有序地排列。
-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 奴事之:屈服于他人。
【赏析】
这首诗是《史记》中关于宋微子世家的记载,讲述了宋襄公在战争中的种种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议和后果。诗中的“茀星”和“彗星”等天文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国家可能遇到的灾难或困难,而宋襄公的行为则体现了一种过于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尽管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但最终却导致了更大的危机——楚国的介入,使得战争更加激烈。诗中还表达了对于战争结果的担忧以及对宋襄公性格和行为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