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晋之郩。六年,秦康公伐晋,取羁马。晋侯怒,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赵穿最有功。七年,晋六卿患随会之在秦,常为晋乱,乃详令魏寿馀反晋降秦。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锄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锄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原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啮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史记·三十世家·晋世家》:晋国的唐叔虞与周王朝的渊源
- 故事背景与起因
- 唐叔虞是周武王与成王之弟,出生时被赐名为虞。
- 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夜梦天象预示其子将有不凡命运。
- 文中提到“余命女生子,名虞”,表明唐叔虞具有特殊身份。
- 人物关系与重要事件
- 唐叔虞的母亲为周成王之弟,即后来的晋献公。
- 晋献公在位期间通过联姻和战争增强势力。
- 历史影响与文化价值
- 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唐叔虞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 文学表现与艺术手法
- 《史记》采用叙述、对话等多种形式展现故事情节。
- 通过具体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
- 历史教训与现实启示
- 故事反映出权力斗争和家族纷争的现实挑战。
- 唐叔虞的忠诚与智慧启示后人应坚守原则,注重团结合作。
- 现代应用与教育意义
- 唐叔虞的故事常被用于爱国主义教育。
- 强调家族成员的责任与担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