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晋人复入卫侯。壬午,晋侯度河北归国。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柰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
冬,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
丁丑,诸侯围许。曹伯臣或说晋侯曰:“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曹,叔振铎之后;晋,唐叔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晋侯说,复曹伯。
于是晋始作三行。荀林父将中行,先縠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诗句翻译:
六月,晋人再次进入卫侯国。壬午日,晋文公渡过黄河返回晋国。他进行奖赏,狐偃为第一功臣。有人说:“城濮之战是先轸的谋划。”文公说:“城濮之战,我狐偃说过不要失信。先轸说‘军事胜利是我的右臂’,我用这个来获胜。然而这只是一时之计,狐偃说可以成就万世功业,怎么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增加万世之功呢?因此我先之。”
冬,晋文公在温地会见诸侯,想要率领他们去朝见周天子。由于实力不够,害怕有背叛的人,于是派人告诉周襄王正在河阳狩猎。壬申日,就带领诸侯到践土朝见周襄王。孔子读到这段史话时,说“诸侯没有召唤周王”、“周襄王在河阳狩猎”,这是《春秋》避讳的说法。
丁丑日,诸侯围困许国。曹伯臣有人劝说晋文公说:“齐桓公集合了诸侯国却灭掉了同姓的国家,现在您召集诸侯国要消灭同姓国家,这不合礼。”晋文公很高兴,恢复了曹伯臣的职位。
于是,晋文公开始设立三行制度。荀林父负责中行,先縠负责右行,先蔑负责左行。
晋文公和秦穆公共同包围郑国,因为他们在文公逃亡时没有礼貌,以及在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楚国。包围郑国,是为了得到叔瞻。叔瞻听到这个消息后自杀了。郑国拿着叔瞻的尸体告慰晋文公。晋文公说:“一定要抓到郑国的国君并心服口服。”郑国害怕了,就派密使对秦穆公说:“亡郑厚晋,于晋有利,而秦国没有得到好处。您何不放过郑国,作为东道主人。”秦穆公听后很高兴,撤兵回国。晋文公也撤兵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