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卫侯居襄牛,公子买守卫。楚救卫,不卒。晋侯围曹。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釐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楚将子玉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戹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原以间执谗慝之口也。”楚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侯乃囚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甲午,晋师还至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 (注:此句为古代地名,今已不可考)    
    
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 (注:这句话描述的是晋国和卫国之间的一段外交事件。晋文公想要讨伐曹国,但无法从卫国借道,于是回国后攻打了曹国。同时,晋文公的盟友齐国和宋国有矛盾,齐国请求在敛盂会盟,而卫侯请求加入,但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实现。最后,卫国的国君被晋国放回国内,以此向晋国示好。)    
    
楚围宋,宋复告急晋 (注:这句话描述了楚国对宋国的围攻以及这一情况对晋国的影响。当楚国围攻宋国时,宋国向晋国求援。)    
    
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 (注:晋文公犹豫不决是否要援助宋国。一方面考虑到如果攻打楚国可能会得到楚国的好处,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因为攻击宋国而得罪楚国。)    
    
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 (注:这是军事家先轸提出的建议。他认为应该抓住曹伯,将曹、卫两国的土地割让给宋国,这样既可以缓解楚国对这两国的压力,也可以让宋国感激晋国。)    
    
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最终使得楚成王撤退。)    
    
楚将子玉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 (注:楚将子玉认为晋文公对待楚国非常好,但现在知道楚国正在急需曹国和卫国的时候,却故意攻打他们,所以批评晋文公这样做轻视楚国。) 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戹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原以间执谗慝之口也” (注:楚将子玉认为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历经艰难困苦,现在终于回国,他对此深感忧虑和恐惧。他提出自己的请求,希望晋国能放过他的军队,因为他担心晋国会趁机攻打楚国并占领他们的领土。) 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侯乃囚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注:这段历史记录了晋文公和楚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和谈判,包括晋国如何应对楚国的威胁,以及楚国将领子玉的态度变化。)甲午,晋师还至衡雍,作王宫于践土。(注:这里描述了晋文公在战胜楚国后回到晋国的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