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立,将尽去穆氏。穆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家也。去疾曰:“必去穆氏,我将去之。”乃止。皆以为大夫。
襄公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五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六年,子家卒,国人复逐其族,以其弑灵公也。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
襄公立,将尽去穆氏。穆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去疾曰:“必去穆氏,我将去之。”乃止。皆以为大夫。 襄公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五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六年,子家卒,国人复逐其族,以其弑灵公也。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
译文:
襄公即位后,决定彻底去除穆氏家族的影响。穆氏是杀害灵公和子公的宗族。有一个人叫去疾,说:“一定要去除穆氏家族,我将离开这里。”于是他们才停止了这一行动。所有人都被认为是贵族。
襄公元年(公元前560年),楚国因为郑国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并放走了华元而愤怒,发兵攻打郑国。郑国背弃了楚国,转而亲近晋国。五年(公元前550年),楚国再次攻打郑国,晋国前来救援。六年(公元前549年),子家去世,国内的人又驱逐了他的家族,因为他们杀了灵公。
七年(公元前548年),郑国和晋国在鄢陵结盟。八年(公元前547年),楚庄王因郑国和晋国结盟,来讨伐,包围郑国三个月,郑国献出城墙归顺楚国。楚庄王从皇门进入,郑襄公赤身露体牵着羊去迎接,说:“我不能够侍奉边境的小邑,使君王因愤怒而波及到敝邑,这是我的罪过。敢不唯命是从。君王如果迁徙到江南,连同赏赐给诸侯,也唯命是从。如果君王不忘记厉王、宣王,桓王、武公,哀王不忍断绝自己的封国,赐给不毛之地,让敝邑得以重新侍奉君王,这是我的愿望,但这不是我所敢奢望的。谨此表达我的诚意,惟命是从。”楚庄王退却三十里后才停止前进。楚国大臣们说:“从郢都到这里,士大夫也很辛苦了。现在得到一个国家可以休息一下,怎么样?”楚庄王说:“我们所讨伐的是那些不服从我们的人。现在他们已经服从了,还有什么要求呢?”最终离开了。
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他们前来时态度犹豫不定,所以行动缓慢,等到到达黄河岸边,楚国的军队已经被赶走了。晋国的将领有的想渡河南上,有的想返回,最终渡过河去。楚庄王听说后,回来攻击晋军。郑国反而帮助楚国打败了晋军,在黄河边上大败了晋军。十年(公元前531年),晋军再次进攻郑国,因为他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了楚国。
注释说明:
- 襄公: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之一,名突起。
- 周厉王:西周末代君王,名胡齐。
- 周幽王:周朝末代君王,名宫涅。
- 司徒:古代官名,负责教化人民。
- 褒后:指汉文帝刘恒的皇后薄姬。
- 秦兵:即秦国军队。
- 鲁桓公:鲁国的国君之一,名伯禽。
- 夫人:古代对已婚女子的美称。
- 宋国:古国名,位于今天的安徽、江苏一带。
- 郑文公:郑国的前任国君,名友,周厉王的弟弟。
- 郑司城缯贺:郑国的官员或大臣,姓缯名贺。
- 楚太子商臣:楚王的儿子,后来被立为楚王,名为熊噦(shào)。
- 鄢陵: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 晋:晋国,战国七雄之一。
- 鲁桓公夫人:与鲁桓公结婚的女子。
- 鲁桓公:鲁国的国君之一。
- 鲁桓公会齐侯盟于干:鲁桓公与齐国国君在干地举行结盟仪式。
- 鲁文公:鲁国的国君之一,名成公。
- 郑子家:郑国的公子。
- 郑襄公:郑国的现任君主,名突起。
- 晋:晋国,战国七雄之一。
- 郑文公之卒:郑国前任国君文公去世。
- 秦兵:即秦国的军队,指秦军。
- 周宣王:周朝的帝王名称。
- 楚庄王:楚王的名字,名共王。
- 鲁桓公夫人:鲁桓公的妻子。
- 鲁文公:鲁国的现任国君,名成公。
- 郑子家之卒:郑国另一公子去世。
- 厉王:周厉王,名胡齐。
- 宣王:周宣王,名胡齐。
- 惠后:汉惠帝刘盈的皇后。
- 桓公:鲁桓公,名伯禽。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郑国在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政治变迁。襄公在位期间,面对楚国的强烈压力和内部的权力斗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确保国家的稳定。其中包括清除潜在的政治威胁、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以及应对外来的军事压力等行为。同时,襄公还试图通过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以此来平衡国际力量对抗楚国的侵袭。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襄公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持了郑国的稳定和发展。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外交策略,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