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五年,郑相子驷朝僖公,僖公不礼。子驷怒,使厨人药杀僖公,赴诸侯曰“僖公暴病卒”。立僖公子嘉,嘉时年五岁,是为简公。

简公元年,诸公子谋欲诛相子驷,子驷觉之,反尽诛诸公子。二年,晋伐郑,郑与盟,晋去。冬,又与楚盟。子驷畏诛,故两亲晋、楚。三年,相子驷欲自立为君,公子子孔使尉止杀相子驷而代之。子孔又欲自立。子产曰:“子驷为不可,诛之,今又效之,是乱无时息也。”于是子孔从之而相郑简公。

四年,晋怒郑与楚盟,伐郑,郑与盟。楚共王救郑,败晋兵。简公欲与晋平,楚又囚郑使者。

十二年,简公怒相子孔专国权,诛之,而以子产为卿。十九年,简公如晋请卫君还,而封子产以六邑。子产让,受其三邑。二十二年,吴使延陵季子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子产厚遇季子。二十三年,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公子或谏曰:“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乃止。

诗句

  1. 子驷朝僖公,僖公不礼。
  2. 子驷怒,使厨人药杀僖公,赴诸侯曰“僖公暴病卒”。
  3. 立僖公子嘉,嘉时年五岁,是为简公。
  4. 简公元年,诸公子谋欲诛相子驷,子驷觉之,反尽诛诸公子。
  5. 二年,晋伐郑,郑与盟,晋去。冬,又与楚盟。
  6. 子驷畏诛,故两亲晋、楚。
  7. 三年,相子驷欲自立为君,公子子孔使尉止杀相子驷而代之。
  8. 子孔又欲自立。
  9. 子产曰:“子驷为不可,诛之,今又效之,是乱无时息也。”于是子孔从之而相郑简公。
  10. 四年,晋怒郑与楚盟,伐郑,郑与盟。
  11. 楚共王救郑,败晋兵。
  12. 简公欲与晋平,楚又囚郑使者。
  13. 十二年,简公怒相子孔专国权,诛之,而以子产为卿。
  14. 十九年,简公如晋请卫君还,而封子产以六邑。
  15. 子产让,受其三邑。
  16. 二十二年,吴使延陵季子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
  17. 子产厚遇季子。
  18. 二十三年,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

译文

  1. 子驷(郑国的宰相)早晨去觐见僖公,但僖公对他十分不恭敬。
  2. 子驷大怒,派厨子用药毒死了僖公,并向诸侯宣称“僖公突发疾病逝世”。
  3. 立了僖公的儿子嘉为国君,嘉当时只有五岁,这就是后来的简公。
  4. 简公元年,众位公子密谋要诛杀宰相子驷,子驷发觉了他们的阴谋,反而把他们全部杀害。第二年,晋国攻打郑国,郑国与之签订和约,晋国撤军。冬季,又与楚国结盟。
  5. 子驷害怕遭受诛杀,因此同时亲近晋国和楚国。
  6. 三年之后,宰相子驷想要自立为国君,公子子孔派遣尉止杀掉子驷并代替他。子孔再次有自立的想法。
  7. 子产说:“子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应当杀掉他,现在他又这样做,这是祸乱没有停止的时候了。”于是子孔听从了他的话,任命子孔为郑国的宰相。
  8. 四年,晋国愤怒郑国与楚国结盟,发兵攻打郑国,郑国与其签订和约。楚国的共王前来救援郑国,打败了晋国军队。
  9. 简公想要与晋国和解,楚国又囚禁了郑国的使者。
  10. 十二年,简公恼怒宰相子孔独揽国家大权,诛杀了他,而任命子产为大臣。
  11. 十九年,简公前往晋国请求归还卫国的国君,并且封赏子产为六个城邑的侯主。子产谦让,接受了三个城邑。
  12. 二十二年,吴国派大夫延陵季子到郑国访问,看到子产像老朋友一样亲切接待他。他对子产说:“郑国执政的人奢侈浪费,祸乱即将到来,国家的命运将会掌握在您手中。您治理国家,务必遵循礼法;否则,郑国将要败亡。”
  13. 子产非常感激季子的厚爱。
  14. 二十三年,众位公子争着当权相互残杀,又想要杀死子产。公子们中有人劝谏道:“子产是一个仁爱的人,郑国得以存在全靠他的德行,请不要杀害他!”众人这才作罢。

注释

  • 1. 《史记·三十世家·郑世家》:记录了郑国历史的家族记载。
  • 2. 朝:参见“朝见”注释。
  • 3. 朝见:参见“朝见”注释。
  • 4. 晋:春秋时期晋国的霸主。这里指晋怀公。
  • 5. 盟:两国之间订立的和平条约或协议。
  • 6. 亲:依附、亲近。
  • 7. 弑:古代称皇帝被杀为“弑”,这里指的是杀害。
  • 8. 晋:指晋国。
  • 9. 诛:古代一种严厉的惩罚措施,即杀头。
  • 10. 盟:订立和约后互相交换礼物。
  • 11. 楚:指楚国。
  • 12. 相:宰相。
  • 13. 仁人:仁慈之人。
  • 14. 难:祸乱、灾祸。
  • 15. 礼:这里指礼仪规范、道德准则。
  • 16. 厚遇:给予优厚的待遇或礼遇。
  • 17.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18. 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
  • 19. 归:归还、退还。
  • 20. 封赏:授予官职或土地。
  • 21. 季子:即子产的挚友延陵季子(又称仲孙湫)。
  • 22. 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
  • 23. 争宠:争夺权力。
  • 24. 相:辅佐国君的官名。
  • 25. 杀:这里是杀害的意思。
  • 26. 聘:外交访问、互访。
  • 27. 卫君:卫庄公的后代。
  • 28. 六邑:指六个城市的地方长官。
  • 29. 礼:这里的“礼”应理解为“礼法”或“礼仪”。
  • 30. 奢:奢侈豪华。
  • 31. 难:这里指祸乱。
  • 32. 政:国家的政务。
  • 33. 许:允许、许可。
  • 34. 子产: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郑国人。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才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郑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诗中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行动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斗争和道德沦丧。同时,通过描述郑国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危机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