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獘邑之廷,将何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markdown
三十一年
- 秦、赵、齐共同攻击我国:这显示了魏国在当时的外交困境,同时秦国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魏国进行军事压力。
- 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商君通过诡计成功地夺取了魏国的将领公子卬的军队,这一事件对魏军的士气影响极大。
- 破之:虽然最终被打败,但这场胜利也显示出商君改革带来的积极效果,增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
三十三年
- 秦孝公卒:秦孝公的去世为秦国带来了新的领导人,可能预示着秦国政治方向的变化。
- 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商君回到魏国后受到了魏国的拒绝,这反映出魏国对商君变法的不满和担忧。
三十五年
- 与齐宣王会平阿南:与齐国的和平会议表明魏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紧张态势,但未能成功。
三十六年
- 惠王被多次击败:从“兵三折”可以推测出魏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连续的军事失败。
- 孟轲说:“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孟轲的话揭示了如果国家领导者追求个人利益,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整体利益受损和危机。
襄王元年
- 与诸侯会徐州相王:襄王即位后,尝试通过与其他诸侯国家的联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 追尊父惠王为王:襄王的父亲在历史上有较高的成就,因此他被追封为王,这不仅是对父亲的尊重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总结
整个历史过程体现了魏国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政治变革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商君的改革虽然初期帮助魏国强大,但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个人利益的追逐,国家逐渐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