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

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翟败我于浍。使吴起伐齐,至灵丘。齐威王初立。

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

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罃立,是为惠王。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彊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诗句赏析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译文

  1. 原文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2. 译文:赵敬侯在位的那一年,魏武侯元年,公子朔发动叛乱,但未能成功,随后逃亡至魏国,并与魏军共同进攻并攻占赵国都城邯郸,最终战败逃离。

  3. 注释

  • 魏武侯(前395—前37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魏国经历了一段快速扩张和强盛的历史时期。
  • 赵敬侯(赵国国君,前386—前375年在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他的在位时间标志着赵国政治上的一些重要变化。
  • 公子朔(《赵世家》作公子朝),他是赵敬侯的儿子,后来成为魏武侯的异母兄弟。
  • 邯郸(赵都,位于今河北邯郸),这是赵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魏武侯和赵敬侯争夺的重要目标之一。
  1. 关键词解析
  • “魏武侯元年”指的是魏武侯即位的第一年,这一年对于魏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魏国开始了自己的扩张和统一过程。
  • “赵敬侯初立”指的是赵敬侯即位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逐渐巩固和发展。
  • “公子朔为乱”指的是公子朔策划和发动的一场叛乱事件,这场叛乱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反映出当时赵国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
  • “与魏袭邯郸”指的是魏武侯联合魏国军队对邯郸的攻击,这一事件是魏国对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也是赵国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
  • “魏败而去”指的是魏国在这次攻击后战败撤退,这一结果不仅显示了魏国的失败,也反映了赵国在这一事件中的胜利。
  1. 相关人物关系
  • 魏武侯与魏、赵两国都有紧密的联系。他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在诸侯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 赵敬侯作为赵氏家族的领导人,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强化赵国的内部稳定和外部防御。
  • 公子朔与赵敬侯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家族和政治关系,他的叛乱可能是由于个人野心或对权力的追求。
  • 魏国和赵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是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事件对于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诗节选自《史记·魏世家》,通过对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时公子朔发动叛乱的事件进行描述,展示了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两国君主之间的较量。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也体现了各国君主为了争夺霸权而不断进行的策略和行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