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

桓子之孙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同时。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屣然,柰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阳狐。

二十五年,子击生子罃。

诗句:
魏侈之孙曰魏桓子,
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

译文:
魏桓子的祖父是魏侈,他与韩康子和赵襄子一同击败了智伯,并瓜分了他的领土。

注释:

  • 魏侈: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创始人,他的子孙中出现了多位杰出的人物。
  • 知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因野心勃勃而招致灭亡。
  • 韩康子:名虔,韩国的领袖;赵襄子:名无恤,赵国的领导人;魏桓子:魏氏家族的领导者,在晋国有重要影响力。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斗争和家族纷争,通过描述魏侈、韩康子、赵襄子及魏桓子之间的合作与争斗,展现了那个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诗中的”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重组,以及各贵族为争夺领地和权力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政治斗争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