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于共。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译文
44年,秦兵攻打齐国。齐王听从丞相后胜的计策,不战而降,将军队交给秦国。秦虏获齐王建(建:指国王),迁到共地。因此灭掉齐国成为郡县。天下统一于秦。秦王嬴政即位,称为皇帝。起初,君王后贤明,事奉秦的态度谨慎,与诸侯关系和睦,齐国地处东方海上,秦日夜攻打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援于秦,因而齐王建立四十多年没有受到过战争的侵犯。君王后去世后,由相国后胜治理齐国,接受很多来自秦国的贿赂,多派宾客入秦,秦国又给予很多钱财,这些宾客都成了反间者,劝齐王归顺并听从秦国的指挥,不再修习攻战之备,也不协助五国攻击秦军。因此秦国能够消灭这五国。当五国灭亡以后,秦国的军队最终攻克临淄,百姓不敢反抗。齐王建于是投降,被迁到共地。所以齐国人对齐王建没有早些联合诸侯一起对抗秦国感到怨恨,认为听信奸臣宾客而亡国的过错在齐王建身上。有人唱道:“松啊还是柏啊?住在共地的人是客人吗?”这是疾恨齐王建任用宾客不当的。
太史公说:大概孔子晚年喜欢易经。易经的学说深远玄妙,不是通达事理才能关注它!因此周朝太史占卜田敬仲完,推算到第十代以后;等到田完逃奔到齐国时,懿仲占卜也是这样说的。田乞和常家之所以背叛两位国君,独揽齐国的政权,并不是因为形势的逐渐变化,而是如同遵循厌兆祥瑞一样。
注释解释
- “44年,秦兵击齐”: “44年”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第四十四年。“秦兵击齐”表明秦国开始对外用兵,目标是齐国。
- “齐王听相后胜计”: 齐王听从了丞相后胜的策略,采取了避免直接抵抗的态度。“后胜”是齐国的丞相。
- “不战,以兵降秦”: 齐王没有进行战争,而是通过献出土地等条件向秦国投降。
- “秦虏王建,迁之共”: 秦国俘虏了齐王建并把他迁移到了共地。
- “遂灭齐为郡”: 随后秦国完全征服了齐国并且将其变为一个郡。
- “秦王政立号为皇帝”: 秦始皇嬴政即位,自称为皇帝。
-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 开始时,君王后贤明能干,对待秦的态度谨慎,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也和睦友好,齐国地处东方海域。
- “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 当田完逃亡到齐国后,懿仲进行了占卜,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 “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 田乞和常家背叛了两位国君,独揽并专断齐国政权的权力。
- “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他们的行为并非是因为情势的渐渐演变,而是类似顺应天意或某种征兆。
-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大概孔子晚年喜欢易经。易经的学说深远玄妙,不是通达事理才能关注它!因此周朝的太史占卜田敬仲完,推算到了第十代以后;而当田完逃亡到齐国时,懿仲占卜也是同样的结果。
- “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 田乞和常家因此背叛了两位国君,独揽并专断齐国的政权。
- “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他们的行为并非是因为情势的渐渐演变,而是类似顺应天意或某种征兆。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展示了政治权力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文章引用了《史记》的记载以及孔子的言论来加强观点,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行为背后动机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斗争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