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孔子生平与死亡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鲁国人,名丘。他的出生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尤其是《诗经》《尚书》《礼记》等古代文献。这些早期经历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基础。
孔子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创立了儒家学说,这一学派强调仁爱、礼义、智慧和忠孝的重要性。孔子的教诲被弟子们传承下来,形成了丰富的儒家典籍,包括《论语》等。
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在他晚年时,他的政治理想和对周朝礼制的恢复努力受到了现实的严重阻碍,甚至他的弟子们也因各种原因离开他。尽管如此,孔子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继续教导门徒和影响世人。
关于孔子的去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他在世期间经历了丧子的悲痛(子贡曾请见孔子,孔子感叹道:“天丧予!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并目睹了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之死。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孔子在去世前七日去世。
在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葬于鲁国的泗水边,即今天的曲阜城北。孔子的墓至今仍保存完好,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与学习。
孔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道德领袖。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尊重。他的名字成为了知识和智慧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成就。
孔子的故事和思想将永远被传唱,提醒我们即使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坚持真理和善良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