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撰写的一篇关于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传记。以下是诗句与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
注释:这里的“伯夷”、“叔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仁人,他们的高尚节操代表了不屈服于权贵、保持个人尊严的理想人格。
赏析:孔子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激励自己或他的学生们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注释:柳下惠和少连都是春秋时期的贤人,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节操。
赏析:孔子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他对于道德高洁、不因环境变化而改变初衷的人的赞扬。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
注释:“虞仲”和“夷逸”都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他们在隐居生活中保持了清高的品格,不受世俗权力的影响。
赏析:孔子认为这些人物能够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高尚,是值得尊敬的典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态度的一种反思,他认为应该像这些人物那样有选择地生活,既不盲目追随,也不消极避世。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译文
孔子说:“不能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能损害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品德可以和伯夷、叔齐相比!但是,‘柳下惠、少连’已经降低了自己的志向,损害了自己的身体。‘虞仲、夷逸’隐居山林、言论自由、行为清正,不受世俗权势影响。而我则是不同,我对这些事情既不盲目跟随也无绝对拒绝,一切都取决于情况。”
孔子的思想
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看法。他强调个人应坚持理想和原则,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同时,他也提倡中庸之道,认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既不盲目随波逐流,也不消极逃避。
结论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哲学思考。他希望通过教育和社会改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以此鼓励学生和后人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和智慧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