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它收录于《史记》中。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鲁国的经历。文章首先提到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后返回。接着,描述了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治,孔子回答说“政在选臣”,而季康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则强调要选拔正直的人,即使他们来自不正之处。然而,尽管孔子给出了这些建议,鲁国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政策,孔子也并没有寻求仕途。

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到周朝的衰落和礼乐的废弛,以及孔子对三代礼仪的追述,他编次了唐虞至秦缪的历史,并且认为后世虽然无法完全了解周代的政治,但通过研究《诗》与《书》,仍然可以窥见其一二。最后,孔子提出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他认为音乐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篇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描述,展现了孔子对于治国理念的思考和实践,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孔子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