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旦复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将军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燕王旦不改过悔正,行恶不变。”于是修法直断,行罚诛。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有司请诛旦妻子。孝昭以骨肉之亲,不忍致法,宽赦旦妻子,免为庶人。传曰“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所以渐然也。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以奉燕王祭祀。

三王封系,旧史烂然。褚氏后补,册书存焉。去病建议,青翟上言。天子冲挹,志在急贤。太常具礼,请立齐燕,闳国负海,旦社惟玄。宵人不迩,荤粥远边。明哉监戒,式防厥愆。

诗句

  • “其后旦复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立”云云。大将军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燕王旦不改过悔正,行恶不变。”于是修法直断,行罚诛。”
  • 诗句释义:之后,燕王刘旦再次与左将军上官桀等人谋划背叛,声称“我是太子的排名第二,如果太子不在了,我就该当太子”。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与公卿大臣商议道:“燕王刘旦没有改正错误,继续做坏事。”于是制定法律,直接果断地执行刑罚。刘旦自杀,燕国被废除,按照他的计划执行。有司请求诛杀刘旦的妻子和儿子。孝昭皇帝因为骨肉亲情,不忍心将其治罪,宽赦刘旦妻子儿子,免为庶人。传书里说到“兰花的根和白芷,渐渐浸入粪水中,君子不会靠近,百姓不会穿用”,就是用来逐渐变化的证明。
  •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以奉燕王祭祀。”
  • 诗句释义:宣帝刚即位时,推崇恩德,在本始元年年末,彻底恢复了对燕王刘旦的两个儿子的封赏:一个被封为安定侯,另一个被封为广阳王,以供奉燕王的祭祀。
  • “三王封系,旧史烂然。褚氏后补,册书存焉。去病建议,青翟上言。天子冲挹,志在急贤。太常具礼,请立齐燕,闳国负海,旦社惟玄。宵人不迩,荤粥远边。明哉监戒,式防厥愆。”
  • 诗句释义:三王的封爵记录在旧史书中仍然完好无损。褚氏后代补充了记载,册书得以保存。霍去病提出了建议,张骞上奏陈述此事。天子心怀敬意和谨慎,立志急于发现贤才。太常准备了礼仪,请求立齐燕,因为齐国位于边疆,而刘旦作为燕王是神秘的,所以提议立齐燕王以示警戒。

译文

  • “此后,刘旦又与左将军上官桀等人阴谋叛乱,扬言说‘我排在太子的位置上是第二,如果太子不在了,那我就要当太子’。大将军霍光辅政,与公卿大臣商议道:‘刘旦没有改正自己的过错并悔改其行为,继续做坏事。’于是制定了法律并立即执行,对刘旦进行处罚。刘旦自杀,燕国被废除,完全符合他当初的计划。有司请求诛杀刘旦的妻子和儿子。孝昭皇帝出于骨肉之情,不忍心将其治罪,宽赦他们,使他们免于被贬为庶人。传书中说到‘兰花的根和白芷,渐渐浸入粪水中,君子不会靠近,百姓不会穿用’,就是为了表明变化是自然的。”
  • “宣帝刚刚即位时,推崇恩德。在本始元年年末,彻底恢复了对燕王刘旦的两个儿子的封赏:一个被封为安定侯,另一个被封为广阳王,以供奉燕王的祭祀。”
  • “三王的封爵记录在旧史书中仍然完好无损。褚氏后代补充了记载,册书得以保存。霍去病提出了建议,张骞上奏陈述此事。天子心怀敬意和谨慎,立志急于发现贤才。太常准备了礼仪,请求立齐燕王,因为齐国位于边疆,而刘旦作为燕王是神秘的。所以提议立齐燕王以示警戒。”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刘旦的反叛行动以及最终的惩罚结果,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宗室成员的严格控制和对潜在威胁的警惕。诗中的“兰根与白芷”象征了渐入深渊的危险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对权力滥用的警告。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于忠诚和家族关系的重视,以及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关于权力、忠诚和家族关系的复杂交织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