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

【诗句】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译文】
司马错答道:“并非如此。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足,就要扩大国土;要想使军队强大,就要让百姓富裕;要想称王天下,就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声望。如果具备了这三种条件,就能成为诸侯的领袖了。如今大王您国小民穷,所以我希望首先从扩张领土开始。秦国地处西陲,四周环山,但周边的戎狄等部落却是强敌。如果我们用武力去进攻蜀国,就如同豺狼追逐绵羊一样。夺取蜀国的地盘,可以扩大我们的国土;收取它的财货,可以使百姓富裕起来;通过这次战争,我们不仅可以不伤害百姓,而且还可以得到他们的归服。只要占领一个国家而不被世人视为暴政,取得的利益足够让我们的财富堆积在西海,也不会因此被视为贪婪之举。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举成名,并且还有制止暴乱、维护正义的美名。现在如果我们转而攻打韩国,挟持天子,这将会带来坏名声,而且也不一定有利。同时我们还可能面临不被天下人所接受的不义之名,这无疑是自找危险。所以我请求您仔细考虑这些原因:周朝是天下诸侯的盟主;齐国也是韩国的盟友。周朝自己丢失了九鼎,韩国自己失去了三川,两国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齐、赵,想要借助楚国和魏国的力量来解救自己的困境,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但您却阻止不了这一行动。这是我所认为的危险所在。与其这样做,不如先进攻蜀国以壮大秦国的实力。”

【关键词解释】

  • 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国的崛起有重要影响。
  •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意思是要使国家变得富有,必须扩大领土,增加国家的资源。
  • 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意思是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民众富裕。
  • 欲王者务博其德:意思是想要成为王者,必须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 周:指周朝,即后来的周王朝。
  • 齐:指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当时与韩国是同盟关系。
  • 九鼎:相传为夏禹铸制,传至商朝成为权力的象征,后作为政权的标志。
  • 桀纣: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此处比喻乱世。
  • 荆、魏:指的是楚国和魏国,当时是天下强国。
  • 陈庄:名字不详,可能是秦国派遣去帮助管理蜀国的官员。

【赏析】
《史记·七十列传·张仪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张仪(字子文)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以及他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斗争的故事。其中,司马错提出的关于国家治理和对外策略的观点,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内政外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司马错的论述,展示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对国家发展的独到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