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译文:
蜀国与苴国相互攻击,各自向秦国求援。秦惠王想派兵去攻打蜀国,认为道路险狭难以抵达,而韩国又来侵犯秦国,秦惠王想先攻打韩国,然后攻打蜀国,担心这样会不利,又想让先攻打蜀国,再防备韩国的袭击。犹豫不决,不能决定。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想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问:“请听听他的理由。”
张仪说:“亲近魏国、善待楚国,派遣军队占领三川地区,阻塞什谷之口,占据屯留的道路,使魏军断绝南阳的通道,楚军进逼南郑,秦军进攻新城、宜阳,以威胁到二周的郊外,诛杀周天子的罪行,侵占楚国、魏国的土地。周天子自知无力救援,九鼎这样的宝器一定会被夺取。据有九鼎,查阅图籍,挟持天子的命令统治天下,天下人没有谁敢不听从命令,这是君王的事业。现在蜀国是个西面偏僻的国家,是戎翟之类的民族,用敝兵劳众不足以建立名声,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足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夺名誉的在朝廷上争,争夺利益的在市场上争。现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朝市,大王却不在朝市上争夺,反而在争夺戎翟,这距离王业就更远了。”

赏析:
此诗出自《史记·七十列传·张仪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张仪和司马错的一段辩论。张仪建议攻打韩国,而司马错则主张先攻打蜀国。两人的论点都极具策略性,体现了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环境。

张仪的观点强调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秦国的地位。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确保魏国和楚国不再成为秦的威胁。因此,他提出了通过军事手段占领三川地区,切断南北通道的建议。这一策略旨在削弱韩、魏两国的军事实力,为秦国的扩张创造条件。此外,他还提到了利用九鼎等宝物来震慑诸侯,从而巩固秦国的权威。

司马错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认为直接攻打蜀国更为有利。他提出,蜀国地理位置偏远,是戎翟一类的民族,不值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建立名声。更重要的是,蜀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领土,如果此时进攻,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反抗。因此,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然后再考虑其他诸侯国。这一观点更注重实际效果,而非仅仅追求名义上的成功。

两人的辩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寻求外援;另一方面,各国也需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不仅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战略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考量。

此诗通过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智慧。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策略。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如何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