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
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张仪惭,无以归报。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张仪复说哀王,哀王不听。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
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斩首八万,诸侯震恐。而张仪复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馀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诗句释义
- 十年: 指秦国惠王的第十个十年,即公元前328年至前319年这段时间。
- 张仪列传: 《史记》中记载张仪生平事迹的一篇传记,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外交策略家。
- 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 秦惠王时期,张仪被派去魏国,与公子华一同围攻蒲阳城,成功使其沦陷。
- 降之: 投降的意思,蒲阳城被攻占后归顺了秦国。
译文
十年间,秦惠王让公子华与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城。张仪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谋略使蒲阳城降服,之后他趁机对魏王说:“秦王对魏国非常厚待,魏国不能无礼。”于是魏王决定入上郡、少梁,并向秦惠王表示感谢。随后张仪被任命为宰相,改名为少梁,称为夏阳。
在张仪担任秦相四年后,他被立为秦惠王的继承人。一年后,张仪作为将军出征陕地。之后两年内,他与齐国、楚国的相会于啮桑。东归后,因未得到魏王的信任而被解除相位,转而辅佐魏王。但魏王并未听从他的建议,因此秦王对他极为愤怒。最终秦国攻占了曲沃和平周。张仪羞愧不已,无法回报。在魏国停留了四年后,魏襄王去世,新君哀王即位。张仪再次游说哀王,但哀王并未听从。这时,张仪秘密令秦国攻打魏国,魏军战败。
第二年,齐国又在观津击败了魏国的军队。面对秦国的进攻,魏王再次败退。张仪再次劝说魏王,但魏王仍然不采纳。最终,张仪秘密促使秦国攻打魏国。由于魏国四面受敌,加之兵力不足,最终在战斗中失败。
次年,齐国又在观津击败了魏国的军队。面对秦国的进攻,魏王再次败退。张仪再次劝说魏王,但魏王仍然不采纳。最终,张仪秘密促使秦国攻打魏国。由于魏国四面受敌,加之兵力不足,最终在战斗中失败。
关键词注释
- 秦惠王: 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之一,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
- 张仪列传: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张仪的政治生涯及其影响。
- 魏国: 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位于今天的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 鬼谷先生: 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相传擅长兵法、纵横术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 苏秦: 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以游说六国著称,是张仪的竞争对手。
- 苏秦激张仪入秦: 描述苏秦通过游说使得张仪放弃魏国投奔秦国的事件,体现了苏秦的游说技巧。
- 连横: 战国时期的一种战略思想,主要是指用合纵对抗其他国家的策略转变为连横,加强中央集权。
- 纵横家: 一种古代的政治策略家,擅长运用言辞和策略来影响诸侯国之间的联盟或战争。
- 本纪十二篇, 表十篇, 书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的历史事件。
-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史圣”。
赏析
《史记·张仪列传》不仅展现了张仪个人的才智和影响力,还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国际政治局势。张仪以其独特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手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对张仪生平的描述,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各国为了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博弈和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于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记》以其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成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