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彊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馀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翻译
《史记·七十列传·范睢蔡泽列传》中,范雎在秦昭王面前推荐了蔡泽,称赞他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士人,精通古代三王之事和五霸之业,对世俗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足以托付秦国政事。秦昭王召见范雎,与他交谈甚欢,遂任命蔡泽为客卿。应侯范雎因此请求辞谢相印,秦昭王强留他担任丞相,范雎最终称病归咎于病情严重。之后,范睢被免去丞相职务,秦昭王又采纳蔡泽的计策,任命他为宰相,向东统一了东周列国。
蔡泽辅佐秦昭王数月后,有人开始厌恶他,担心受到惩处,于是辞去丞相职位,号称为纲成君。他在秦国度过了十余年的时间,先后侍奉过秦昭王、孝文王和庄襄王。最后,在秦始皇执政期间,蔡泽作为使者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被派往秦国做人质。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韩非子曾说‘长袖善舞,多钱好贾’,这话确实如此!范睢和蔡泽确实是世间所说的能言善辩之士,然而他们游说诸侯直到白首而一无所获,不是因为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在于他们的说服力不足。然而当他们进入秦国,接连获得丞相、将军等高官厚禄时,这实在是由于当时的力量对比使他们能够成功。然而士人之中也有偶然契合的机会,贤者往往如此。如果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岂止是道不尽啊!但是二人没有困厄,又怎能有所成就呢?”
注释
- 司马迁:中国古代历史学家,著有《史记》。
- 范睢(?—前255):范氏家族出身,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外交家。
- 蔡泽:蔡氏家族出身,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外交家。
- 秦昭王:即秦始皇赢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
- 纲成君:蔡泽在任丞相期间,因不满朝政,辞职后自称“纲成君”。
- 燕国太子丹:燕国国王的孙子,被派往秦国做人质。
- 长袖善舞:比喻善于用言辞影响他人或利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 多钱好贾:形容善于做生意的人。
- 羁旅:指旅途中的旅人和羁留异乡。
- 二子:指的是范雎和蔡泽。
- 不得尽意:表示事情未能完全如愿以偿。
- 岂可胜道哉:意味着有很多道理难以一一陈述。
赏析
这段史料展示了两位杰出辩士范雎和蔡泽的政治生涯及其政治策略。范雎和蔡泽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特点。他们通过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游走于各国之间,寻求政治上的机遇。
两人在秦国的经历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下士人的活动空间与机会的多样性。从范雎的初入秦国到蔡泽的最终成就,体现了个人能力和时代背景的双重作用。同时,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些故事,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表达了对人才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看法,展现了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