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原与?”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设刀锯以禁奸邪,信赏罚以致治;披腹心,示情素,蒙怨咎,欺旧友,夺魏公子卬,安秦社稷,利百姓,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为危易行,行义不辟难,然为霸主强国,不辞祸凶。大夫种之事越王也,主虽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绝亡,尽能而弗离,成功而弗矜,贵富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虽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诗句:
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原与?”

译文:
蔡泽问道:“如果说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还有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最后的结局是否也可以推测呢?”

注释:

  • 《史记·七十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部分传记。
  • 商君: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改革家。
  • 吴起:即吴起,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为魏武侯、魏哀侯、魏惠王效力,后入楚,为楚悼王相国,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 大夫种:指春秋末期越国的大夫文种,他曾辅助勾践灭吴,后来成为越国的宰相。

赏析:
这段对话是《史记·七十列传·范睢蔡泽列传》中的一个片段,蔡泽在向应侯(范雎)提问关于历史上的商鞅、吴起和文种等人的故事是否能够预测他们的命运时,范雎通过列举这些人物的行为来说明义无反顾的精神。他提到商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自己遭受刑罚;吴起忠于国家,不畏权贵;文种则忠心耿耿,即使身处困境也未曾背离。范雎认为这三个人都是忠义至极的人,他们的事迹足以证明,即使是面临极大的困难和牺牲,只要是为了正义,那么他们的死亡就仿佛是在回家一样光荣。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忠诚和牺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希望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来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坚定的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