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原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原与君为十日之饮。”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而入秦见昭王。昭王与平原君饮数日,昭王谓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原使人归取其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平原君曰:“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昭王乃遗赵王书曰:“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相印,与魏齐亡,间行,念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也?”时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归赵。
范雎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是年春末至初夏之际,秦国东伐韩国的少曲和高平两地。
范雎作为秦国的宰相,其使命是辅佐秦昭王以稳固并扩展秦国的疆土和政治影响力。此次东征韩地,不仅是为了军事行动的胜利,更是政治上对魏国的一次警告,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在中原的势力范围。
从历史背景看,秦昭王即位初期,秦国与赵国关系较为复杂。赵武灵王之后,赵、魏等国多次联合抗秦,给秦军带来不少麻烦。范雎此次东伐韩地,正是出于战略考量,欲通过军事打击,消除周边国家的敌意,稳定秦国的内部安全与外部关系。
范雎的策略非常明确:一是通过武力震慑其他国家的敌对行动;二是利用外交手段,如书信交流,来缓和与邻国的关系。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展示了他的远见和谋略。范雎深知,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在于军队的强大,更在于其内政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他选择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同时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
此事件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联盟。范雎的行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即战争不仅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也是国家间实力对比的一种体现。他的政治决策不仅要考虑国家安全,还要兼顾国际关系,这是高度成熟的政治智慧。
范雎的行为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愿意为了正义和理想牺牲个人利益。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赢得了秦昭王的信任,使他能够成为秦国的重要谋士。范雎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袖不仅要有能力制定策略,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范雎相秦二年期间的军事行动不仅是秦国对外扩张的象征,也是其内部政治稳定和国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展示。他的政策和决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