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立下的功绩不会被废弃,因此事迹被记载在《春秋》中;早有智慧的人,即使名誉已经建立也不会被毁坏,因此他们的事迹被后人所称道。如同先王报恩雪仇,消灭了强大的国家,积聚了八百年的财富。到他们去世时,我的教导还未衰败,执政和从事公务的臣子,修定法令,慎重选择后代子孙,施及于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教益。
我听说,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能善始善终;善于创作的人不一定能完成作品。过去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采纳,使得吴王远走至郢都;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反而赐给伍子胥一把鸱夷(一种皮袋),让他浮江而去。吴王不明白先王的决策能够为国家带来利益,所以沉溺于伍子胥而后悔莫及;伍子胥如果及早看出君王不同情他,就不会沉入江水中而不醒悟。
免遭灾祸,建立功业,以表明先王的业绩,是我最大的愿望。远离毁谤诽谤,破坏先王的名声,是我最大的恐惧。面临无法预料的罪名,为了个人利益,义气上我不敢这样做。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断绝交往时不会说出恶语;忠诚的臣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虽然我不擅长言辞,但我多次接受君子的教育。担心侍奉皇帝的亲近之人会偏听偏信、亲近小人的说法,不察明疏远之人的行为,所以冒死向您进书陈述,希望您能留意!
注释:
- 先圣:指先代的圣贤之人。
- 功立:建立功勋。
- 不废:不被废除。
- 著:记录。
- 蚤知:早有智慧。
- 名成:名声已定。
- 毁:诋毁。
- 收:积蓄。
- 施:施加影响。
- 余教:遗留下来的教诲。
- 善作者:善于创作的人。
- 不必:不一定。
- 善:擅长。
- 始者:刚开始。
- 不必:不一定。
- 去国:离开国家。
- 不絜其名:不玷污自己的名誉。
- 忠:忠诚。
- 交绝:断绝交情。
- 出恶声:说出恶语。
- 忠臣:忠诚的臣子。
- 去国:离开国家。
- 不絜其名:不玷污自己的名誉。
- 不虑疏:不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因幸运而得利。
- 恐:担忧。
- 佞`:巧言令色。
- 数:多次。
- 谨:谨慎。
- 恐:担忧。
- 交绝:断绝交往。
- 恶声:恶劣的言语。
- 忠臣:忠诚的臣子。
- 去国:离开国家。
- 不洁:不玷污。
- 虑疏: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为:侥幸而为。
- 义:道义。
- 不敏:才能不足。
- 数:多次。
- 谨:谨慎。
- 恐:担忧。
- 交绝:断绝交情。
- 恶声:恶劣的言语。
- 忠臣去国:忠诚的臣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 不洁:不玷污。
- 虑疏: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为:侥幸而为。
- 义:道义。
- 不敏:才能不足。
- 数:多次。
- 谨:谨慎。
- 恐:担忧。
- 交绝:断绝交情。
- 恶声:恶劣的言语。
- 忠臣去国:忠诚的臣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 不洁:不玷污。
- 虑疏: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为:侥幸而为。
- 义:道义。
- 不敏:才能不足。
- 数:多次。
- 谨:谨慎。
- 恐:担忧。
- 交绝:断绝交情。
- 恶声:恶劣的言语。
- 忠臣去国:忠诚的臣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 不洁:不玷污。
- 虑疏: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为:侥幸而为。
- 义:道义。
- 不敏:才能不足。
- 数:多次。
- 谨:谨慎。
- 恐:担忧。
- 交绝:断绝交情。
- 恶声:恶劣的言语。
- 忠臣去国:忠诚的臣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 不洁:不玷污。
- 虑疏: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为:侥幸而为。
- 义:道义。
- 不敏:才能不足。
- 数:多次。
- 谨:谨慎。
- 恐:担忧。
- 交绝:断绝交情。
- 恶声:恶劣的言语。
- 忠臣去国:忠诚的臣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 不洁:不玷污。
- 虑疏:计较疏远之人。
- 远:远离。
- 幸为:侥幸而为。
- 义:道义。
- 不敏:才能不足。
- **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