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原公择一而行之。
诗句:
-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注释:我听说,过分拘泥于小节的人,是不能成就荣耀名声的,厌恶小耻辱的人,是不能建立伟大功绩的。
-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
注释:从前管仲射中了齐桓公的钩子,这是篡位的行为;他遗弃公子纠不能死,这是胆怯的表现;被捆绑起来受辱。
-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
注释:像这样三件事情,即使是君主也会不尊敬臣下,而百姓也不会交往。
- 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注释:假如管仲被囚禁出不来,死了也不回齐国,那么他的名声也免不了被人辱骂为卑劣无耻的行为了。
- 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
注释:连奴仆都以他的名字感到羞耻,更何况是世间的俗人呢?
-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注释:所以管仲并不以为身在监狱之中为耻,反而以天下治理不善为耻,也不以为不死公子纠为耻,而以威信不能在诸侯中得到信任为耻,因此他能够将三方面的过失集于一身,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 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注释:曹仲达作为鲁国的将领,三次战斗三次失败,失去了五百里的领土。
-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
注释:如果当初曹子在决策时没有考虑清楚,行动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最后决定一死以谢罪的话(刎颈而死),那他也难逃战败被俘的下场。
- 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
注释:曹子放弃了失败的耻辱,转而与鲁国国君商讨计策。
- 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注释:齐桓公登上王位,召集天下各国君主和诸侯,曹仲达只用一把宝剑就牵制住了齐桓公的心思,使他的脸色不变,言辞坚定,三战所失去的领土一天之内就收复了。这样的举动让天下震动,诸侯们震惊害怕,齐威公的威望甚至压过了吴国和越国。
-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注释:像这两位先生,不是不能成就一些小的廉洁行为和小的节操,但是为了杀死敌人保全自己的生命,为了断绝后代并消灭他们,他们的功名不能建立,这不是明智的表现。
赏析:
这段文字是《史记》中的《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通过叙述鲁仲连和邹阳的故事来阐述他们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修养。鲁仲连和邹阳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士,他们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引用了一些古人的言论来说明小节和小节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关注小节而忽视了大局,就很难成就大业。相反,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人应该注重大节,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作者通过讲述鲁仲连和邹阳的故事来展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鲁仲连在齐国被围困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前去救齐国。他的勇敢和智慧得到了齐王的信任和赞赏。邹阳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总结了鲁仲连和邹阳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同时,他们也提醒世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和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