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能见于天下。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原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解析】
- 注释:“齐无南面之心”指齐国没有向南扩张的雄心;“定计审处之”指决定好策略后再行动;“公勿再计”意思是说,你不要再考虑其他计策了。
- 译文:现在魏国进攻平陆,齐国没有向北发展的意图,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小,不如得到济北的利大,所以确定了正确的策略。现在秦国的军队已经南下,魏国不敢向东进发;衡秦之势已成,楚国形势危险;齐国放弃南阳,断绝右壤,平定济北,计谋还将继续下去。再说齐国一定在聊城决战,您不要再考虑别的办法了。现在楚、魏都在齐国和谈,而燕国救兵没有来到。如果用全齐的兵力,没有统一天下的谋划,与聊城一同困守一年之久,我看出您不能获得成功。况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率领十万大军五路被击,以万乘之国被赵围困,领土削减,国家危困,为天下人耻笑。国家衰败而有众多祸害,百姓没有归心。现在您又用疲弊的聊城民众抵挡全齐的军队,这就像墨翟坚守城池一样。吃人的炊骨,士兵没有反战的心志,这就像孙膑的军队一样。这样的军队能见于天下。虽然如此,从您的打算来看,不如保全车甲回报燕国更好。保全车甲而归燕,燕王一定欢喜;自身安全而回到本国,士兵和百姓如同见到了父母,交游议论时挥动手臂,功绩事业可以显明。上辅佐孤主以制群臣,下养育百姓以资养士,改变国家风俗,功名可以立即建立。没想到您也捐弃燕国抛弃世人,东游于齐吗?割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代代称孤,与齐国长久共存,又是另一计了。这两种计策,显名厚实,希望您仔细权衡并决定一计。
- 赏析:本文是邹阳给梁孝王的信函中的一段文字,邹阳在此文中阐述了他的主张与建议。文章开头指出魏国和韩国的势力强大,而齐国则处于弱势地位。接着,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对策。他认为应该利用魏国和韩国之间的矛盾,联合他们共同对抗秦国。同时,他还指出了齐国内部的问题,如民心不稳、君主无能等。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巩固齐国的地位,防止其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犯;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文章最后强调了这些策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呼吁读者能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参考译文】
如今魏国攻击平陆,齐国却没有向南扩展的意图,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小,不如取得济北的利益更大,所以确定了正确的策略。秦国的军队已经南下,魏国不敢向东进发;衡秦之势已经形成,楚国形势危险;齐国放弃南阳,断绝右壤,平定济北,计谋继续下去。再说齐国一定在聊城决战,您不要再考虑别的办法了。现在楚、魏都在齐国和谈,而燕国援兵未至。如果用全齐的兵力,没有统一天下的谋划,与聊城共同困守一年之久,我看出您不能获得成功。况且燕国大乱,君臣失算,上下迷惑,栗腹率领十万大军五路被击,以万乘之国被赵围困,领土削减、国家危困,为天下人耻笑。国家衰败而有众多祸害,百姓没有归心。现在您又用疲弊的聊城民众抵挡全齐的军队,这就像墨翟坚守城池一样。吃人的炊骨,士兵没有反战的心志,这就像孙膑的军队一样。这样的军队能见于天下。虽然如此,从您的打算来看,不如保全车甲回报燕国更好。保全车甲而归燕,燕王一定欢喜;自身安全而回到本国,士兵和百姓如同见到了父母,交游议论时挥动手臂,功绩事业可以显明。上辅佐孤主以制群臣,下养育百姓以资养士,改变国家风俗,功名可以立即建立。没想到您也捐弃燕国抛弃世人,东游于齐吗?割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代代称孤,与齐国长久共存,又是另一计了。这两种计策,显名厚实,希望您仔细权衡并决定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