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馀万口。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馀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翻译:

刘敬说:匈奴河南的白羊、楼烦王,离长安近的七百里,骑轻装一天一夜可以到秦中。秦中刚被攻破,人少,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增加人口。诸侯初起时,不是齐诸田,就是楚昭、屈、景三氏,燕、赵、韩、魏后,以及豪强大族,一旦有变,陛下也不能高枕而卧了。臣想陛下应把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三氏,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王族后裔,及豪大大族都迁到关中来定居。平时无事,可以利用他们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伐。这是增强根本,削弱末势的策略啊!

赏析:

  1. 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
  •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秦之前的几个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其中齐、楚、燕、赵等国尤为突出。这些国家不仅在军事上频繁征战,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各有特色和力量。
  • 刘邦对关中的重视:刘邦建立汉朝后,深知关中(今陕西)的战略地位。关中地理位置优越,四周环山,易守难攻。选择关中作为首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1. 刘敬的建议及其重要性
  • 徙六国后代及豪桀名家于关中的提议:刘敬建议迁徙齐诸田、楚昭、屈、景三氏、燕、赵、韩、魏王族以及豪大大族至关中,这一措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此举可以充实关中的人口,提高其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其次,通过控制这些地区的贵族和大族,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们叛乱或支持其他诸侯势力,维护汉朝的统一。
  • 防范匈奴和应对诸侯变故: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威胁,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预防措施。在面对外部威胁如匈奴时,有了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储备;在内部治理方面,则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地区的力量来保持政权稳定。
  1. 刘敬的政治智慧与远见
  • 预见未来变化并提前布局:刘敬提出的这一建议,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他预见到即使统一后国内仍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采取主动措施以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抵御能力。
  • 重视人才和家族的影响:他不仅关注直接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还重视通过迁徙和安置来影响和利用这些家族和家族成员的潜在影响力。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非常创新且有效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和智慧。

刘敬向刘邦提出将六国后代及豪桀名家迁徙至关中的建议,不仅是基于当时实际需要的战略决策,也是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远考虑。这一建议的成功实施,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显示了刘敬深邃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