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诗句

  1.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2.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
  3.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
  4.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5.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6.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7.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译文

  1. 叔孙通身穿儒服,汉王讨厌他;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装束,穿起了短衣,模仿楚制,汉王非常高兴。
  2. 叔孙通投降汉朝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个来自鲁地的儒生弟子,但是叔孙通没有推荐任何人,而是专门推荐那些过去的罪犯和勇猛的战士进入朝廷。他的弟子们私下里都抱怨说:“跟随先生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投降到汉朝来,现在不能推荐我们这些人,却只谈论那些大奸大恶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叔孙通听说后,就对他们说:“现在皇上正处在艰苦斗争中争夺天下,读书人哪能打仗呢?所以先讲一些能够斩将搴旗的英雄豪杰吧。你们还是先等待我,我会一直记着你们的。”于是汉王封叔孙通为博士,称稷嗣君。
  3. 汉王五年,刘邦统一了天下,诸侯们在定陶向刘邦行君臣大礼,表示尊崇。这时,刘邦下令去掉秦朝繁琐的礼节,简化仪式。然而,当时大臣们在宴会中饮酒争功,酒后失态,有的甚至拔剑乱舞,敲打柱子,让刘邦很是头疼。叔孙通知道刘邦对此越来越不满了,便对刘邦说:“儒家学说难以与进取之士相合,但可以用于维护统治。我希望能征召鲁地的儒生,与我门下弟子共同制定新的朝仪。”刘邦问:“这难道有什么困难吗?”叔孙通回答说:“五帝的娱乐方式各不相同,三个君王的礼仪也不一样。礼是按照时世人情而加以节制规范的。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礼仪虽然有所因袭,但损益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我希望我能参考古代的礼仪,再结合秦时的各种制度,综合起来制作一套新的朝仪。”刘邦同意了,并且说:“你试试看吧!如果能做到让人们易于理解,我就按照你的方案来做。”

注释

  1.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 - 这里“憎”指的是厌恶,指汉王因为叔孙通穿着儒服而感到不快。
  2. 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 叔孙通为了适应新环境改变服装,模仿楚国的服饰,得到了刘邦的喜爱。
  3. 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 - 这个句子表明在刘邦被诸侯们尊为皇帝之后,叔孙通根据皇帝的礼仪标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设计。
  4.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 这里的“去”是指去除,去除掉秦始皇时期过于繁复严苛的礼仪。刘邦希望建立一种更加简单易懂的朝廷礼仪。
  5.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 描述了汉高祖时期群臣之间饮酒争功、失态的情况,这些行为导致混乱和不敬的行为发生。
  6.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 - “说上”即劝说皇帝,这里指的是叔孙通劝说刘邦。
  7.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 这里“与”是介词,意为“参与”;“进取”指的是积极参与政治或事业的奋斗;“守成”则意味着保持现有的秩序或成就。这句话概括了儒家学说的特性——既难以与进取之士相结合(即不易参与),但又可以用于维持统治(可与守成)。
  8. 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 这里指叔孙通希望征召来自鲁地的学者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创建新的朝仪。
  9.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 这是对话的第一部分,刘邦在听到叔孙通的建议后表示怀疑。
  10. 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 这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对于五帝和三王时代礼制的理解和评价。五帝时期的礼乐各有特色,三王时代的礼制也有所不同。礼是随着社会变化、人情世故而变化的,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历史来了解礼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夏、殷、周三代的礼制,虽然有因袭之处,但也有损益的地方,即不是完全相同的。这里的意思是说,尽管礼制有继承也有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11.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 这里指的是叔孙通希望借鉴古代的礼制和秦时的礼仪结合起来创建新的朝仪。
  12.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 这是对话的结尾,刘邦同意让叔孙通试着做一套新朝仪,并要求他确保这套朝仪容易理解,同时保证自己能够做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叔孙通从一名儒生的转变为汉高祖的臣子的过程以及他的改革尝试。通过描述汉高祖对儒生的反感和对简约朝仪的需求,以及叔孙通如何逐步适应并改革宫廷礼仪,展现了一个政治家如何根据时世需求进行调整以维护统治的策略。诗中还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困境和转变,以及个人在适应时代潮流中的角色和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