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絋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诗句”: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译文”:高祖询问群臣,大臣们都来自山东,纷纷说周朝统治了数百年,秦朝二世就灭亡了,不如选择在周国建都。高祖犹豫不决。后来张良明确表示进入关中有利,立即命令皇帝车驾西迁关中。
“注释”:这首诗是史记·七十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的开篇,描绘了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面对群臣的建议和意见,他陷入了深思和犹豫之中。诗中的“群臣皆山东人”指的是那些来自中原地区的官员,他们提出了关于建都的问题;而“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则是他们在讨论周朝统治了数百年,认为秦朝二世就灭亡了,建议建都在周国。诗中的“上疑未能决”表明高祖刘邦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最后一句“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则是张良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认为进入关中有利,于是立即命令皇帝车驾西迁关中。这里的“留侯”是指张良,他是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和政治家。
{“诗句”: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译文”:因此高祖说:“本来主张在秦国建都的人是娄敬,‘娄’字就是‘刘’字。”于是赐给姓刘的娄敬,封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注释”:这句话表明了高祖对于娄敬的建议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他认为娄敬是主张在秦国建都的,因此赐给姓刘的娄敬,并任命他为郎中(一种官职),号为奉春君。
{“诗句”: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絋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译文”:在汉朝建立后第七年,韩王信反叛,汉高祖亲自率军前去讨伐。到了晋阳,得知韩信与匈奴打算一起攻击汉朝,高祖十分生气,派人去匈奴联络。匈奴藏匿其勇士和肥壮的牛马,只是看到老弱和瘦弱的牲畜。使者十批前往,谎称匈奴可以攻击。汉高祖派人再次出使匈奴,回来报告说:“两国交战,应当炫耀自己的长处。现在我派去的是瘦弱的、老的、弱的,一定是想要显示自己的短处,隐藏奇兵以争夺利益。我认为这是匈奴不可以攻击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句注山,二十多万人的军队已经出发。高祖生气,骂刘敬说:“齐国的俘虏!靠嘴皮子得到官位,现在竟然胡说破坏我军。”用刑具关押刘敬于广武。然后继续前往平城(地名),匈奴果然派出奇兵包围高祖白登山(山名),七日后才被解救。高祖到达广武,赦免了刘敬,说:“我不采纳你的意见,导致被困平城。我已经斩杀了前派的十批声称可以攻击的使者了。”于是封赏刘敬两千户,封他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赏析”:这篇文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文,讲述了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的历史事件。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刘邦在位初期的重要决策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同时,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念和文化传统。通过这篇传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