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烹之。”方提趣汤,布顾曰:“原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徵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季布,楚人,以侠气闻名于楚之地。其性格直爽,喜欢打抱不平,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气。栾布,梁人,最初作为梁王的家臣,与刘邦相识。后因家庭变故沦为奴隶,在燕国为人所卖成为奴隶,其后在梁王彭越被杀后,毅然为其收尸,结果被捉来要用汤镬煮死,幸而据理力争,才得以免祸。
季布与丁公的故事,反映了汉初名臣间的复杂关系。当项羽败亡之际,季布因曾使刘邦陷入困窘,成为项羽追捕的对象。然而,当项羽灭后不久,季布却因其母亲的兄弟丁公的推荐而得以赦免。这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丁公不仅向高祖求情,更是亲自引兵退回,显示出他对季布的信任和支持。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忠诚与背叛、信任与猜忌之间的较量,也展示了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抉择。
栾布因对刘邦的猜忌而遭受不幸,但最终通过据理力争得到了释放。这不仅揭示了封建时代对功臣的苛刻态度,还突显了个人坚持正义的重要性。从被俘到得救的过程,不仅是栾布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一面镜子。
季布与丁公的生死与荣辱,都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忠诚与信义的高度重视。他们在乱世中选择坚守信念,尽管面临极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不放弃对原则的坚持和对朋友的忠诚。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史记·七十列传·季布栾布列传》不仅记载了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季布与丁公、栾布的故事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畏艰难,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