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原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万石君名奋,其父为赵人。万石君在赵亡后,因家贫而迁居到温地。在高祖东击项籍时,年仅十五岁的万石君作为小吏侍奉高祖,其恭敬的态度深得高祖喜爱。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
万石君的生平背景:万石君名奋,是赵国人,后来因国亡而迁至温地。在高祖时期,即西汉初期,万石君因其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得以在政治舞台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万石君的早年经历:万石君在其父亲的国家灭亡后,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迁徙他乡。这一迁移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影响了他个人的成长和命运。
万石君的政治生涯:在高祖东击项籍时,正值万石君十五岁。作为一名小吏,他负责侍奉高祖。尽管当时年纪尚轻,但他的恭敬态度和忠诚精神赢得了高祖的认可和喜爱。
万石君与高祖的对话:万石君被问及何事,他回答“只有母亲一人,不幸失去视力。家境贫寒,有位姐姐,擅长鼓琴。”这种回答不仅反映了他的家庭状况,也展现了他虽身处逆境但不失乐观的态度。
万石君的官职晋升:凭借其在高祖时期的忠诚和能力,万石君在文帝时期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官职。最终,他在孝文帝时期积累功劳至大中大夫,成为了一个备受尊崇的人物。
万石君的家庭和后代:万石君在孝景帝时期担任太傅,其长子建、次子甲、乙、庆都以孝顺谨守闻名,官至二千石。这一系列成就不仅体现了万石君个人的才华和努力,也反映了其家族在汉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史记·七十列传·万石张叔列传》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人物描绘,展示了一个从贫苦走向成功的历史人物——万石君。他不仅是一个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品德的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描述,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司马迁笔下的汉朝官场风貌和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