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五年秋,丞相有罪,罢。制诏御史:“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是时汉方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国多事。天子巡狩海内,修上古神祠,封禅,兴礼乐。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王温舒之属峻法,儿宽等推文学至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尝欲请治上近臣所忠、九卿咸宣罪,不能服,反受其过,赎罪。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适之。上以为丞相老谨,不能与其议,乃赐丞相告归,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议为请者。丞相惭不任职,乃上书曰:“庆幸得待罪丞相,罢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原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天子曰:“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以书让庆,庆甚惭,遂复视事。

诗句

元鼎五年秋,丞相有罪,罢。制诏御史:“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

译文:在元鼎五年的秋天,丞相因有罪被罢免。皇帝下诏御史大夫,说万石君是先帝所尊重的人,他的子孙很孝顺,任命御史大夫庆担任丞相,同时封赏他为牧丘侯。

注释

  1. 元鼎五年秋:指的是汉朝武帝时期的一个特定年份。
  2. 丞相有罪:指丞相犯了错误被皇帝认为应该受罚。
  3. :停止、解除职务。
  4. 制诏御史:皇帝亲自写信给御史,传达旨意。
  5. 万石君:指的是西汉时期一位名叫万石君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根据后文“万石君先帝尊之”,可推测此人地位尊崇。
  6. 子孙孝:表明万石君的子孙非常孝顺。
  7. 御史大夫庆:即后来的丞相,此时担任这个职位。
  8. 封为牧丘侯:封赏他为牧丘侯,这是一种爵位。
  9. 仓廪既空:仓库里粮食已经空了。
  10. 民贫流亡:百姓贫困、流离失所。
  11. 摇荡不安:形容局势不稳定,动荡不安。
  12. 动危之:使局势更加危险。
  13. 乞骸骨归:请求退休回家。
  14. 避贤者路:表示避免与贤人交往。
  15. 天子曰:指汉武帝。
  16. 仓廪既空: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治情况。当时由于北方的匈奴、南方的两越和西方的大宛都对汉朝构成威胁,汉武帝需要处理许多事务,因此对丞相的工作量和责任有所增加。诗中描述了丞相在位九年没有提出有效的建议来帮助国家解决问题,甚至因为犯错而被迫辞职。最终,汉武帝选择让御史大夫继续担任丞相,但丞相本人感到非常惭愧,最后主动上书请求辞职并希望恢复原来的官职,但汉武帝拒绝了他的请求,让他继续留任。这反映出了古代帝王对于官员的任免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以及官场中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