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文深审谨,然无他大略,为百姓言。后三岁馀,太初二年中,丞相庆卒,谥为恬侯。庆中子德,庆爱用之,上以德为嗣,代侯。后为太常,坐法当死,赎免为庶人。庆方为丞相,诸子孙为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及庆死后,稍以罪去,孝谨益衰矣。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馀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
"诗句": "庆文深审谨,然无他大略,为百姓言。后三岁馀,太初二年中,丞相庆卒,谥为恬侯。庆中子德,庆爱用之,上以德为嗣,代侯。后为太常,坐法当死,赎免为庶人。庆方为丞相,诸子孙为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及庆死后,稍以罪去,孝谨益衰矣。",
"译文": "庆文非常小心谨慎,但没有什么大的谋略,只是为百姓说话。三年多后,太初二年中,丞相庆去世,谥为恬侯。庆的中子德,因为被庆喜爱而得到重用,皇帝立他为继承人,接替了侯爵。后来担任太常,因触犯法律应当处死,得以赎回并降为平民。在庆当丞相时,他的子孙中有十三人在官场上做到了二千石以上的官位。到庆去世后,他的子孙逐渐因为罪行而被免职,对孝道的敬重也日益减少。",
"注释": {
"庆文深审谨": "庆文非常小心谨慎。",
"然无他大略": "但他没有什么大的谋略。",
"为百姓言": "只是为百姓说话。",
"后三岁馀": "三年多后。",
"太初二年中": "太初二年中的一年。",
"丞相庆卒": "丞相庆去世。",
"谥为恬侯": "谥号为恬侯。",
"庆中子德, ...": "庆的中子德,因为被庆喜爱...",
"代侯": "替代侯爵的爵位。",
"后为太常": "后来担任太常。",
"坐法当死, 赎免为庶人": "因触犯法律应当处死,得以赎回并降为平民。",
"庆方为丞相, 诸子孙": "在庆当丞相时,他的子孙中有。",
"为吏更至二千石者": "在官场上做到二千石以上的官位。",
"及庆死后, 渐以罪去": "到庆去世后,他的子孙逐渐因为罪行而被免职。"
},
"赏析": {
"庆文小心谨慎,但缺乏大谋略": "万石君庆文非常小心谨慎,但他并没有展现出什么宏大的战略或计划,他只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行事。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可能来源于他对于家族责任和荣誉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的坚守。然而,这种谨慎也可能限制了他的视野和决策能力,使他难以把握更大的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