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后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又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拔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
至孝文帝初立,复修和亲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于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时济北王反,文帝归,罢丞相击胡之兵。
以下是对《史记·匈奴列传》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相应的赏析:
- 诗句原文:
- 是后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又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拔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
- 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
- 译文:
- 韩王信:后来韩王信作为匈奴将军,和赵利、王黄花等人多次约定一起攻击汉朝的代郡、云中郡。时间不长,陈豨反叛,他又和韩信合谋攻击代郡。汉高祖派樊哙前往攻击他们,再次攻下代郡、雁门、云中郡的县城,但没有出边境。
- 冒顿:此时匈奴因为汉朝将领众多而前来投降,所以冒顿常常侵犯并掠夺代郡。
- 赏析:
- 韩王信:韩王信在汉朝初年担任将军,他的行为体现了汉朝初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复杂关系。他的背叛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暴露了汉朝内部政策的漏洞和对外政策的失误。这种内外勾结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汉朝的严重损失。同时,这也提醒后世统治者要警惕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威胁。
- 冒顿:冒顿单于的侵略行为是匈奴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的统治方式显示了草原民族的独立和强悍,也展示了他们的扩张欲望。冒顿的多次侵扰使得汉朝不得不加强边防建设,同时也加剧了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的矛盾。这种紧张的关系一直延续到汉朝的衰落。
- 相关典故:
- 陈豨反叛:陈豨原是刘邦的亲信,但后来因权力斗争被陷害而叛乱。他的反叛虽然失败,但这一事件反映了汉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皇权旁落的现象。这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和其他叛乱提供了先例。
- 樊哙出击:樊哙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平定陈豨叛乱后奉命出击匈奴。他的英勇表现不仅保卫了边疆安全,也显示了汉朝的军事实力。同时,这也是汉朝对外展示武力和维护边疆稳定的一次重要行动。
- 整体分析:
- 历史演变:从韩王信的背叛到冒顿的频繁侵扰,这段历史反映了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政治、军事,还包括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 政策影响:汉朝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外,汉朝必须加强对边疆的防御;对内,需要整顿吏治,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些政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汉朝的晚期,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 文化交融:尽管冲突不断,汉朝和匈奴之间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例如,双方的商品交换、技术和文化传播都是双向的。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诗句和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这段历史不仅是汉朝政治、军事策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