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解析:

  1. “当是时”:此时,指代过去某个时期。
  2. “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 戍转相饟。”:巴蜀(四川一带)的四个郡与西南夷相通,士兵之间相互帮助。
  3. “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几年后,道路不通,士兵疲惫饥饿生病,死亡的人很多;同时西南夷多次反叛,发动战争却收效甚微。
  4. “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皇上担心这个问题,派遣公孙弘前去调查。
  5. “还对,言其不便。”:公孙弘回来报告了情况,认为这样做不方便。
  6. “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之后,正忙于修筑朔方以控制黄河和驱逐匈奴,这时他趁机多次提议应该停止进攻西南夷,集中精力对付匈奴。
  7. “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皇上决定撤消对西部夷族的战争,只设置两个县和一个都尉管理南夷的夜郎地区,并逐渐命令犍为郡自保。

译文:
当时,蜀、巴四个郡通往西南夷的通道畅通,士兵们在途中互相帮助。然而几年过去了,道路仍然不通,士兵疲惫饥饿生病而死亡的人非常多;同时西南夷多次反叛,朝廷派兵攻打也收效甚微。皇帝对此感到忧虑,于是派遣公孙弘前去调查了解情况。公孙弘回来报告了情况,他认为这样做不方便。后来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期间,朝廷正在修筑朔方以控制黄河和驱逐匈奴,这时他趁机多次提议应该停止进攻西南夷,集中精力对付匈奴。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决定撤消对西部夷族的战争,只设置两个县和一个都尉管理南夷的夜郎地区,并逐渐命令犍为郡自保。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西南夷的问题导致国库空虚、士兵死亡严重以及国家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派遣公孙弘前去视察和调查,发现直接进攻西南夷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收效甚微。最终,汉武帝决定撤除西南夷的战争,转而关注北方的匈奴,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并集中力量处理其他更重要的问题。这首诗体现了古代中国统治者对于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战略布局的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