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宣者,杨人也。以佐史无害给事河东守府。卫将军青使买马河东,见宣无害,言上,徵为大厩丞。官事辨,稍迁至御史及中丞。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狱,所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称为敢决疑。数废数起,为御史及中丞者几二十岁。王温舒免中尉,而宣为左内史。其治米盐,事大小皆关其手,自部署县名曹实物,官吏令丞不得擅摇,痛以重法绳之。居官数年,一切郡中为小治辨,然独宣以小致大,能因力行之,难以为经。中废。为右扶风,坐怨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格杀信,吏卒格信时,射中上林苑门,宣下吏诋罪,以为大逆,当族,自杀。而杜周任用。

杜周者,南阳杜衍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相编,更为中丞十馀岁。

”`
减宣,一位出身于杨邑的酷吏,以其独特的执法风格和果断的行动在河东守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职业生涯从一名小小的佐史开始,通过无懈可击的表现逐渐获得了汉武帝的高度认可,最终成为了大厩丞、御史以及中丞等关键职位的负责人。尽管他在执法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但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政治风波和个人悲剧。他的事迹不仅仅是对法治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对权力与责任之间关系的一次反思。

翻译及注释

  1. 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强调用政令引导和用刑法整治民众,而“有耻且格”则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以礼来约束民众,使民众不仅知耻还能接受教化。
  2. 老氏:老聃(约前571年-前471年),又被称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孔子并称为“孔老”。他的思想核心是“上德不德”,即最高层次的德是不需要刻意表现的,这种思想后来被庄子继承和发展。
  3. 侯封:侯封,指被封为侯爵的贵族,他们在汉代社会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和特权。
  4. 晁错: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因推行新法而遭人忌恨,最终导致被处死。

赏析

《史记·七十列传·酷吏列传》通过对减宣及其同事的描述,展示了汉朝时期法律执行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同时,这些酷吏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他们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同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

减宣的经历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法治都需要平衡公正与效率,以及个体自由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时代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法治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为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减宣的故事也启示我们要警惕任何形式的滥用权力行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应该坚持法律的公正执行和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史记·七十列传·酷吏列传》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法治精神的深刻体现。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治的内涵和价值,也为我们今天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