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员奔吴。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餍,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彊。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魏冉之功。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剪之计。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是一篇融合了史书编纂方式和自传色彩的文章。下面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释义: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这里司马迁强调了诚信、廉洁、仁爱和勇敢的品质,认为这些是能够传授兵法、讨论战略的关键因素。
与道同符:这里的“道”指的是仁义之道,司马迁提出君子应当以道自勉,内修品德,外应变于世。
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说明无论是修身还是应变,都应内外兼修,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君子比德焉:将君子的行为举止比作道德的象征,强调君子应当追求的道德修养。
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此为《史记》中关于孙子(孙武)、吴起的列传,记述了两位军事家的历史事迹。
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父:讲述了魏无忌在遭遇嫉妒和陷害后,如何辅佐其子公子重耳即位的故事。同时提到了子奢的忠诚和伍员逃亡后投奔吴国的经历。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描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通过教学和实践来弘扬文化的情况,强调了师承关系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记载了商鞅变法的过程,商鞅到秦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强大并最终统一六国。
苏秦列传第九:叙述了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事迹,以及他如何利用策略使各国暂时团结起来对抗强秦。
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描述了张仪通过游说他国的君主,分化瓦解其他国家的策略,使得六国最终无法抵抗秦国的侵略。
司马迁通过《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不仅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和历史变迁的看法。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