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bó)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深入解读《谕巴蜀檄》

  1. 引言
  • 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
  • 《谕巴蜀檄》历史影响概述
  1. 第一段:巴蜀太守不遵王命
  • 巴蜀太守态度描述:“蛮夷自擅,不讨而久之。”
  • 边郡士民反应:“或亡逃自贼杀。”
  1. 第二段:对南夷情况分析
  • 南夷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
  • 南夷君主及其周边势力动态
  1. 第三段:南夷与西僰关系
  • 西南少数民族政权间互动
  • 西僰首领身份与贡献
  1. 第四段:征讨匈奴策略调整
  • 匈奴恐惧与臣服原因
  • 康居西域贸易与外交活动
  1. 第五段:战争策略转变
  • 北征军行动与指挥体系变化
  • 军事行动中战斗动员
  1. 第六段:战争结果与教训总结
  • “当其未发”到“乃敢结”,战略转变
  • 对南夷、西僰及匈奴政策反思
  1. 第七段:政治责任与军事考量
  • 中央对地方治理要求
  • 军事行为对国家整体影响
  1. 结语
  • 《谕巴蜀檄》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与历史启示
  1. 附录
  • 相关史料与研究文献
  • 学术观点比较
  • 现代应用与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