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
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
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其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其一】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
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
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注释: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这里说他“误哉”,可能是因为他未能妥善处理国事,导致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遭遇不幸。三良,指秦穆公的三个儿子孟明、西乞、白乙,他们在父亲死后,因不愿为暴政效力而自杀。忠臣(指孟明等三位公子),他们忠于自己的君主,即使面对生死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誓言。“随躯就死亡”意味着他们都选择以死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和忠诚。“低头窥圹户”是说他们低头望向墓地的门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仰视日月光”则是在仰望天空中的月光,象征着他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表达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坚守忠义是无法忘记的。“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描绘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路过的人们被这悲壮的场景所感动,落泪;而那些黄色的鸟儿,也在高高的桑树上鸣叫着。
赏析:这首诗通过讲述秦穆公和他的三位公子的故事,展现了忠臣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至深。通过对忠臣行为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忠诚和信念的赞美。同时,诗中还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坚守信仰的精神风貌。
【其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注释:燕丹,即战国时期的刺客荆轲,他曾向秦王进献地图,希望帮助燕国复国,但最终未能成功。这里的“善勇士”指的是他善于使用武器,武艺高强。“荆轲为上宾”表示他在宴会上的地位很高,受到了主人的重视。“图尽擢匕首”指的是荆轲拔出藏在衣袖里的匕首准备刺杀秦始皇的行动。“长驱西入秦”描述了他的行动迅速且果断,直捣秦王的老巢。“素车驾白马”指的是他乘坐的是一辆朴素的车,上面骑着一匹白马。“易水津”是指古代的一个地方,位于燕国的北部边境,因此被称为易水。“渐离击筑歌”描述了荆轲在出发前,与朋友渐离一起饮酒作乐的情景。“悲声感路人”表达了荆轲的悲壮和激昂之情感染了周围的人们。“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形容了在场的人都被荆轲的壮举所感动,纷纷感叹不已,仿佛声音能升腾到云霄一般。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荆轲刺秦王的壮烈场景,展现了他不畏强权、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紧张激动,充满了戏剧性。通过对荆轲行为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英勇和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诗中还体现了一种为了信仰和正义不惜一切的崇高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