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言兵事疏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注释:
- 臣又闻:臣子又听到。
- 小大异形:形容事物或势力大小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
- 强弱异势:形容事物或势力强弱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
- 险易异备:形容事情或形势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有各自的防备措施。
- 卑身以事强:指以卑微的身份侍奉强大的国家。
- 合小以攻大:指联合一些小国来攻打大国。
- 以蛮夷攻蛮夷:指用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来对抗另一民族的战争。
- 此中国之长技也:这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指利用自己的实力去削弱敌人的实力。
- 帝王之道:指帝王治国理政的方法或原则。
- 降胡义渠蛮夷:指投降过来的胡人部落和义渠部落。
- 降胡:指被汉朝征服的胡人部落。
- 义渠:古代羌族的一个分支。
- 蛮夷:指生活在南方偏远地区的部族。
- 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指的是那些曾经叛离汉朝但后来归顺的人。
- 其众数千:他们的人数大约有几千。
- 饮食长技:生活习惯和技术。
- 坚甲絮衣:坚固的铠甲和软质的衣物。
- 劲弓利矢:强有力的弓箭。
- 益以边郡之良骑:增加了边境地区训练有素的好战骑士。
- 明将:明智的将领。
- 险阻:险要和困难的地方。
- 轻车材官:轻装步兵和骑兵。
- 两军相为表里:两个军队相互支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横行天下:到处横行霸道的意思。
- 出奇无穷:变化无穷,出其不意。
- 万全之术:指周密、完备的策略。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对军事战争的认识和看法。首先,他提出了“言兵事疏”这一题目,暗示了本文将讨论关于战争的话题。接着,他详细论述了一些关于军事战略的要点,包括对敌人的认知、己方的优势、以及如何应对敌人等。其中,他认为匈奴的长处在于使用不同的战术和武器来对付不同的情况,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充足的兵力和资源。因此,他建议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并强调了战争的风险性和复杂性。最后,他总结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准备来实现战争的胜利。整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