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已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守边劝农疏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译文:

晁错在《守边劝农疏》中指出,秦国在北边攻打匈奴和胡貉时,修筑了河上的长城;在南边攻打杨粤时,设立了士兵戍守的地方。然而,秦始皇发动这些军事行动并非为了保卫边疆或拯救百姓的生死,相反,他是出于贪婪和扩大领土的欲望。由于不了解作战的实际形势,士兵们在战争中往往成为敌人的俘虏,而屯兵的士兵则因为长期驻守而积劳成疾。胡貉地区是寒冷地带,树木仅有三寸厚的树皮,冰层厚度达到六尺。这里的人们吃肉喝乳酒,身体结实紧密;而杨粤地区则是炎热地带,人们的皮肤比较稀疏,鸟兽的毛也很稀薄,适应高温环境。

秦国的士兵到了北方边疆,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条件,有的死在边疆,有的因疾病而在道路上死亡。秦始皇看到这种情况,便下令用强制的方式征召人民到边疆服役,这导致了民众对战争的恐惧心理。晁错批评说,秦始皇的这种做法,使得原本可以坚守边防的士兵纷纷逃离战场,最终导致边境防线的崩溃。

真正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推广屯田制度,通过在当地安置居民来稳定边疆。他还具体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在要害之处建立城池,不要随意破坏千户人家的生活;先为居民提供住房和生产工具,然后从罪人和平民中广泛招募愿意为国家服务的劳动力。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国家的经济压力,还能够让士兵们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生活,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