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诗句:守边劝农疏

译文:胡人(指游牧民族)不从事农耕,他们的生计主要依赖打猎和吃肉,他们的住所没有固定的房屋,就像飞鸟和走兽在广袤的土地上一样。一旦草尽水竭,他们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性,而这也是中原地区人们远离农田的原因。现在让胡人经常在塞下转牧行猎,有的驻扎在燕代,有的驻扎在上郡、北地、陇西,用来防备塞下的士卒。如果士卒少,他们就进入边境;陛下不及时救援,边民就会绝望产生降敌之心;如果不及时救援,少发兵不足以防御胡人的入侵,多发兵,远县刚赶到,胡人又已经离去。聚集而不解散,花费很大;解散了,胡人又可以再次入侵。这样几年下来,中原就贫困贫苦而民心不安了。

赏析:这是一篇阐述边塞问题的奏章,作者通过分析胡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指出了边境防守的困难。他认为胡人不务农耕,而以狩猎和肉食为生,他们的住所没有固定的居所,与野兽无异,因此容易引发边疆的动荡不安。他建议朝廷派兵驻守要塞,并给予适当的待遇,以此稳定边疆。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将远方的士兵迁至塞下进行耕种,以此来增加边塞的人口和物资供应,使边防更加稳固。这种观点虽然大胆且富有创新性,但也需要考虑到实际的军事和政治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