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诗句

  1.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晋平公向师旷咨询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是否还适宜学习的问题。
  2.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师旷建议使用蜡烛照明来继续学习。
  3.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晋平公表达了对师旷的建议可能被误解为不尊敬君主的担忧。
  4.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师旷解释自己的观点,强调不论年龄大小都应该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就如同在黑暗中用蜡烛照明,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
  5. 平公曰:“善哉!” - 晋平公认可师旷的看法,认为他是正确且明智的。

译文

晋平公问道:我今年70岁了,我想学习,担心已经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身为人臣却戏弄国君的道理?
师旷回答:我听说,年轻人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初升时的阳光一样光明照人;中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时分的阳光一样明亮温暖;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燃着的蜡烛那样明亮。那么,点燃蜡烛的光亮和在黑夜中盲目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你说得真好!

赏析

此诗通过师旷的对话,传达了一种关于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无论人的年纪如何,都应该保持学习和求知的热情。师旷以比喻的方式说明,学习就如同在夜晚使用蜡烛照明,可以提供比在黑暗中行走更为明亮的帮助。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古代重视知识积累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师旷作为一位智者对于教育和学习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