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问:“请问《诗经》中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怎样才算是‘民之父母’呢?”孔子回答:“作为人民的‘父母’,必须通晓礼仪与音乐的根本,能够做到五至,并实行三无,从而能够在天下横行。遇到四方有败乱之事,必须事先知道。这才能称作人民的‘父母’。”

子夏接着问道:“已经了解了成为‘民之父母’的条件,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志向之所至,诗歌也会随之而至。诗句所至之处,礼也跟随而至。礼之到达之处,乐也跟随而至。快乐之所至,哀愁也随之而生。所以,正直明亮地观察,是无法看见的;倾耳细听,是无法听到的;志气充盈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所说的五至。”

子夏又问:“已经了解‘五至’了,请问什么叫做三无?”孔子回答:“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这即是所谓的三无。”子夏继续提问:“既然已经粗略知道了三无的概念,请问哪首诗与之接近?”孔子回答:“‘夙夜其命宥密’,这是一首没有声音的乐曲。‘威仪逮逮,不可选也’,这是一首没有具体形式的礼。‘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这是一首没有穿戴丧服的丧事礼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