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仲曰:「可。然非圣人之道。」桓公曰:「何也?」对曰:「夫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知鲜不可以与圣人言,慧士可与辨物,智士可与辨无方,圣人可与辨神明;夫圣人之所为,非众人之所及也。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是故民不可稍而掌也,可并而牧也;不可暴而杀也,可麾而致也;众不可户说也,可举而示也。」
卫灵公问于史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 诗句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谨慎小心得像用腐烂的绳子驾驭奔腾的马。”
注释:孔子在教导子贡如何治理民众时,比喻说治理民众如同驾驭一匹难以驾驭的奔马,需要谨慎小心,不能掉以轻心。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
译文: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在国内实施某项政策,明显如日月一般,无论老少都会称赞,这能实现吗?”
注释:齐桓公想要在国内推行某种政策,他询问管仲是否可以做到让所有人都认可。
卫灵公问于史曰:「政孰为务?」
译文:卫灵公向史(一位古代智者)询问:“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注释:卫灵公是一个明智的君主,他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智慧和建议。
子路见公,公以史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译文:子路见到卫灵公后,卫灵公将史的话告诉了子路,子路则回答:“我认为,军队的职责是保卫国家,而不是杀戮。如果双方交战,应该根据战争的需要来决定胜负。至于战场上的死亡,那是士兵的责任,不能由军队来承担。所以,司马的职责不是在于杀戮,而是在于指挥军队。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被杀,那么他的死亡就不应该成为军队的责任,而应该是士兵个人的责任。所以说,司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
注释:子路认为战争是为了保卫国家,而不是为了杀戮。如果士兵在战斗中被杀,那么这是士兵个人的不幸,不能成为军队的责任。
卫灵公问于史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
译文:卫灵公再次向史询问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史回答道:“审判案件公正无私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没有做到公正无私,那么无辜的人就可能因为法官的误判而受到伤害甚至丧命。”
注释:史在这里强调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只有当法官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地审理案件时,才能保证法律的正确执行,保护无辜者的权益。
子曰:”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怨,何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声?故曰:教为务也。”
译文:孔子说:“过去大禹与有扈氏发生了战争,但连续三次挑战都没有使有扈氏投降。于是,大禹开始加强教化工作,一年之后有扈氏主动请求投降。这说明,要解决民众的不满情绪,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通过提高人们的素养来解决社会问题。”
注释:这里孔子强调了教育和教化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和教化,可以解决民众的不满情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赏析
《说苑·政理》通过孔子、齐桓公、卫灵公等历史人物的对话,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中,孔子提出了“化”的重要性,即通过道德教化来感化民众,使他们愿意遵守法律和秩序。同时,他还强调了刑罚的作用,认为刑罚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必须谨慎使用,不能滥用。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德”、“礼”、“刑”等多种治理手段,展示了治国理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