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成王问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对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对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之,不善则雠也;夏、殷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归神农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无惧也?」
《说苑·政理》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 武王曰:「善哉!」
译文:武王向太公询问,一个贤明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太公回答说:“一个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他的政策是公正的,他的命令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偏差。因此,他发布的命令能够被遵守,而一旦出现混乱,他就会重新制定法律,所以法令会不断地变化。”
成王问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对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对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之,不善则雠也;夏、殷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归神农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无惧也?」
译文:成王向尹逸询问,他应该如何做才能让百姓亲近他们的君主?尹逸回答说:“君主应该时刻保持对百姓的敬畏之心,对他们忠诚并爱护他们。同时,君主还应该讲信用,说话算数。”成王问:“这是怎样的程度呢?”尹逸回答说:“就像站在深渊边和踏在薄冰上一样。”成王说:“这真的很可怕啊!”尹逸回答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良的人会得到人民的拥戴,不善良的人则会遭到人民的仇视。夏朝、商朝的大臣曾经背叛过夏桀、商纣而臣服于商汤和周武王。早先居住在夙沙的民众曾经背叛过他们的统治者而投奔到神农氏那里。这些都是君主应该知道的事情。如果君主没有恐惧之心,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赏析:这是一篇关于政治智慧的经典之作。它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言论,揭示了君主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和原则。文章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生动地阐述了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方式。这些品质和行为方式包括公正、廉洁、诚信、谦逊等。同时,文章也提醒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错误而导致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