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丁卯晦,日有蚀之。

诏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十二月,太尉颖阴侯灌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

夏四月,城阳王章薨。淮南王长杀辟阳侯审食其。

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留游太原十余日。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祁侯缯贺为将军,军荥阳。

秋七月,上自太原至长安。诏曰:“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居,去来者,亦赦之。”八月,虏济北王兴居,自杀。赦诸与兴居反者。

以下是《汉书·纪·文帝纪》的逐句译文,包括注释和赏析:

  1. 三年冬十月丁酉晦(十月三十日):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十月。“晦”是夜晚的意思,表明这个月末没有月光,所以用“晦”字来表示夜晚。这里的“日有食之”指的是出现了日食现象。
  2. 十一月丁卯晦(十一月三十日):同上,同样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十一月。“丁卯”是天干地支的组合,用来标记具体的日子。这一天同样没有月光,所以用“晦”字。这次出现的是月偏食现象。
  3. 诏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皇帝下诏说):皇帝在诏书中指出,之前曾发布命令让一些列侯离开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国。“前日”指的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点。“遣”是指派遣。这里的“列侯”指代的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即侯爵。“辞未行”意味着有些列侯还没有接受皇帝的命令,还没有动身去自己的封国。
  4.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丞相我特别器重的,让他替我率领列侯前往各自的封国):皇帝在诏书中提到了一位重要人物——这位被特别提及的人物被称为丞相。“朕之所重”表示皇帝对这位丞相非常重视。“为朕率列侯之国”意味着这位丞相将领导其他列侯前往他们的封国。
  5.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于是免去丞相周勃的职务,派他回到自己的封国):皇帝下了一道命令,免去了周勃的丞相职务。“遂”表示立即、立刻。“免”是解除官职的意思。“勃”是周勃的姓名。“就国”指的是返回自己的封国。
  6. 十二月,太尉颖阴侯灌婴为丞相。(十二月,太尉颍阴侯灌婴成为丞相):在十二月,一位名为灌婴的人被提升为太尉,同时担任丞相的角色。“太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事务以及军事事务。“颖阴侯”是灌婴的封号。“为丞相”意味着他被提升为丞相。
  7. 罢太尉官,属丞相。(撤销太尉的职务,归丞相掌管):皇帝决定撤销太尉一职,并将其职权转交给丞相来处理。“罢”在这里表示取消或者终止。“属”是归属于的意思。“丞相”是当时的最高行政官员。
  8. 夏四月,城阳王章薨。(夏季四月,城阳王章去世):在四月的某个日子,城阳王章离开了这个世界。“薨”是古代对于帝王或者贵族去世的一种称呼,意为死亡。“章”是城阳王的名号。
  9. 淮南王长杀辟阳侯审食其。(淮南王刘长杀死了辟阳侯审食其):在夏季的另一段时间内,淮南王刘长杀害了辟阳侯审食其。“淮南王长”指的是淮南王刘长的尊称。“长”是古代对男性的敬称。“刘长”是刘长的名字。“杀”是杀死的意思。“辟阳侯”是审食其的封号。
  10. 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五月,匈奴人侵入北地、黄河以南地区成为敌人):在五月份,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匈奴人进入了北地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开始作为敌人进行侵扰。“入居”表示进入居住的地方。“北地”和“河南”分别是指北边的土地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11. 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击匈奴(皇帝到甘泉宫去,派遣大臣灌婴去攻击匈奴):在某一天,皇帝亲自前往甘泉宫。之后,他命令丞相灌婴去攻击匈奴。“幸”是去往某处的意思。“甘泉”是汉朝皇帝所建的一座宫殿的名称。
  12. 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匈奴被赶走了,皇帝命令中尉调集材官部队归属给卫将军,这支军队驻扎在长安):皇帝得到了胜利的消息,于是下令将匈奴赶跑。他随后还命令中尉调集材官部队,并把它们归属给卫将军,这支军队则驻扎在长安。“去”表示离开的意思。“中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材官”是一种特殊的部队类型。“属卫将军”是隶属于卫将军的指挥。而“军长安”则是这支军队驻扎在长安的意思。
  13.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皇帝从甘泉宫出发到高奴,然后前往太原,见到了过去的大臣们,并且都给予了赏赐):皇帝决定亲自前往高奴。在那里,他还特意访问了太原,见到了过去那些大臣们。“自甘泉之高奴”,意思是从甘泉宫出发到达高奴这个地方。“幸”,表示皇帝前往某地。“太原”,是今天的山西太原。
  14. 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颁发功绩奖励,给予百姓以牛羊肉和酒的赏赐):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皇帝决定给予民众以奖赏。“举功行赏”指的是对有功之人给予奖赏。“诸民里”是百姓们的住所或村落。
  15. 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免除晋阳、中都地区的三年租税):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皇帝决定免除这些地方的三年租金。“复”,意味着免除或恢复原状。“晋阳”、“中都”分别是这两个地方的地名。
  16. 留游太原十余日。(在太原停留游玩了十多天):皇帝在太原待了一段时间,大约十多天的时间。“留游”表示逗留并游览。“太原”,是今天山西太原的一个城市名称。
  17.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荥阳。(济北王刘兴居听闻皇帝想要攻打匈奴,便发动叛乱,还派兵想要袭击荥阳):济北王刘兴居得知皇帝打算攻打匈奴后,心生不满,于是发动叛乱,并派出军队企图袭击荥阳。“闻”表示听说的意思。“代”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名字。“自击匈奴”指的是主动去攻击匈奴。”乃反”表示因此发生了叛乱。“发兵”是指出动兵力。“荥阳”表示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
  18. 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因此皇帝命令撤除了丞相的军队,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统率四位将军的大军共十万人出击刘兴居):由于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皇帝命令撤除了丞相的军队,并任命了柴武为大将军,统率四位将军的大军共十万人前去征讨他。“于是”表示因此或者接着发生的情况。“罢”代表结束或者解散的意思。
  19. 祁侯缯贺为护军将军,属卫将军。(祁侯刘缯贺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归属卫将军):为了确保军事行动的安全,皇帝任命了一名护军将军,他就是祁侯刘缯贺。“属”,在这里的意思是隶属于或者归属于。“卫将军”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高级将领,负责护卫皇帝的安全。
  20. 秋七月,自上雍驾至泾阳。(秋季的七月份,皇帝从高陵出发前往泾阳县):“自上雍驾”表示皇帝亲自驾驶着战车前往雍县。“上雍”是汉代的一个地名。“泾阳”是泾河旁边的一个县城或者区域。
  21. 诏曰:“济北背德上畔,诖误吏民,大逆无道,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降者悉除其罪,与耳更始。”(诏令说:“济北王违背道德造反,欺骗误导官吏百姓,这是严重的叛逆行为;当官兵到来之前,那些已经投降的士卒、平民应当得到赦免。所有因反叛而被株连的人都应该除去罪名,与刘泽重新开始生活):皇帝下诏说:“济北王违背道德造反,欺骗误导了官吏百姓。”这是一项重大的罪行。而对于那些在官兵到来之前就已经投降的士卒和平民,应该得到赦免。此外,所有因此事件而遭到株连的人也应该除去罪名,与刘泽重新开始生活。这体现了皇帝宽大为怀的态度和对待罪犯的仁慈态度。
  22. 虏济北王兴居,自杀。(俘虏了济北王刘兴居,刘兴居自杀):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最终成功地捕获了济北王刘兴居,并导致其自杀。“虏济北王兴居”意味着成功地俘获了济北王刘兴居。“死”是动词,表示死亡的意思。

《汉书·文帝纪》中的这一段记录不仅展示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期间的政治措施和决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以及对民生的关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汉文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明智而仁慈的君主的形象,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