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夏,除秘祝,语在《郊祀志》。
五月,除肉刑法,语在《刑法志》。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十四年冬,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卯。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群臣谏,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建成侯董赫、内史栾布皆为将军,击匈奴,匈奴走。
春,诏曰:“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十四年于今。历日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其广增诸祀坛场、珪币。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今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无有所祈。”
译文
十三年春二月甲寅,下诏说:“朕亲自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自桑树以奉祭服,制定礼仪。”
夏天,废除了秘祝的官职,内容在《郊祀志》中。
五月,废除了肉刑法,内容在《刑法志》。
六月,皇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朕躬亲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十四年冬,匈奴侵犯边境,杀死北地都尉卯。派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队驻扎在渭北,车千乘,骑兵十万人。皇帝亲自慰劳军队,整饬军队,重申教导令,赏赐官吏士兵。自己想要征召匈奴,群臣谏阻,不听。皇太后坚决要皇上这样做,于是停止。于是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建成侯董赫、内史栾布都为将军,攻打匈奴,匈奴逃跑。
春天,皇帝下诏说:“朕获得掌握牺牲、珪币用于事奉上帝宗庙,至今已有十四年。历日日益增长,我因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应增加祭祀坛场、珪币。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如今朕闻祠官祝厘,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无有所祈。”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的一项重要决策:免除全国田租和肉刑。这一政策体现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决心,以及他对于民生的关注。
诗中提到的“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意味着汉武帝亲自率领天下农民耕种土地,以供应祭神的谷物。这表明他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希望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
接着提到“皇后亲桑以奉祭服”,说明皇帝对后宫的管理也非常重视。皇后亲自进行桑蚕生产,以制作祭神的衣服。这反映了汉代后宫制度的严格性和对祭祀活动的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汉武帝免除田租和肉刑的决策。他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但现在由于他个人身负重担,导致租税负担过重,使得百姓感到困苦。因此,他决定免除全国的田租和肉刑,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他们努力耕作,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这个决策体现了汉武帝对于民生问题的关心和重视,也反映了他的仁政理念。他不仅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关心百姓的生活状况,希望通过减轻百姓的负担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