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年三岁嗣立为王,长好文辞法律。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上令诵《诗》,通习,能说。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令诵《尚书》,又废。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成帝由此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
时王祖母傅太后随王来朝,私赂遗上所幸赵昭仪及帝舅票骑将军曲阳侯王根。昭仪及根见上亡子,亦欲豫自结为长久计,皆更称定陶王,劝帝以为嗣。成帝亦自美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时年十七矣。
明年,使执金吾任宏守大鸿胪,持节征定陶王,立为皇太子。谢曰:“臣幸得继父守籓为诸侯王,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陛下圣德宽仁,敬承祖宗,奉顺神祇,宜蒙福晁子孙千亿之报。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俟有圣嗣,归国守籓。”书奉,天子报闻。后月余,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恭王祀,所以奖厉太子专为后之谊。语在《外戚传》。
解析诗句
诗句:年三岁嗣立为王,长好文辞法律。
- 解释: 孝哀皇帝在三岁时被立为王,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法律。
- 背景: 此句描述了孝哀皇帝的早期经历和个性,显示了他从小对学习和法律的兴趣。
诗句: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
- 解释: 在元延四年,孝哀皇帝被召入朝廷,并且遵循了所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的职位。
- 背景: 这反映了孝哀皇帝在政治上受到重视,以及他与高层权力结构的关系。
诗句: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
- 解释: 当时,成帝的侄子,中山孝王也来到汉都长安朝见,而孝哀皇帝只跟随他的师傅。
- 背景: 此句表明孝哀皇帝虽然地位尊贵,但在礼仪上仍保持谦逊,尊重师傅的地位。
译文:
孝哀皇帝,元帝的孙子,定陶恭王子。他的母亲是丁姬。当他三岁时,他被封为王。他在长大过程中特别喜欢研究文辞和法律。元延四年,他进入朝廷,按照传统礼节,跟随所有丞相、太尉、中军将军、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当时,成帝的弟弟中山孝王也来到汉朝首都长安朝见,但孝哀皇帝只随从师傅。天子对此感到奇怪,于是询问孝哀皇帝,他回答说:“根据规定,诸侯到京城朝见时可以随从本国的二千石官员。”因此,孝哀皇帝完全遵从了这一规定。天子对此感到满意,并称赞了他的才能。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孝哀皇帝的早年生活及其与皇族和政治关系的细节。诗中通过对孝哀皇帝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谦虚且尊重长辈的君主形象。孝哀皇帝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皇权体系中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诗中还展示了孝哀皇帝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权力的谦逊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